深度閱讀解析 U.G. Krishnamurti 的「自然狀態」(2/3)
拋棄所有信念
聖潔、神聖對於真正的純淨而言,其實是雜質,是汙染。就像水的本質是純淨的,我們無法在水中「尋找」純淨,而是去除了汙染,讓水恢復其本有的純淨狀態。同理,你也無法在自己身上尋得「純淨」,沒有大我小我,無法獲取或達成覺醒的目標。而是當你去除一切虛假信念時,自然回到自身的本然狀態。所以 UG 說:
「所有你認為深奧、神聖的東西,都在汙染你的意識。」
人們追尋錯了方向,事實上,所謂的「神聖」都是在汙染你的意識。你必須徹底幻滅,真理才得以顯現。無法把開悟作為一個可追逐「真理」。
尋找「開悟」就像是在水中尋找所謂的純淨,本質是向外尋找,追逐自己所投射出來的想法,反而引入更多雜質。清淨是水的本性,本來自然狀態。任何聖潔、神聖等概念都只是投射出來的信念,污染。開悟、覺醒、回到本來面目,你所需的只是讓水恢復它原本的狀態,就這麼簡單。
「你不過是巧妙地自我合理化了諸多導師與聖典的教導。你所有的信念都源自盲目的權威崇拜,或二手的訊息。你與自己的信念並無分別。當你引以為傲的信念與幻象結束時,你也就結束了。」
許多人害怕放下信念與框架,因為渴望抓住某種安全感,並用傳統習俗或儀式來建起護欄,好讓自己覺得受到保護,藉此避免「自我」消亡的恐懼。然而,開悟正是拆除這些信念與框架,擺脫幻相。但相反地,人們緊抓住信念,一旦出現裂縫,便急忙補上;他們不敢或不願去正視內在的矛盾情緒與邏輯,而是用愛、慈悲、或任何美好理想來掩蓋潛藏的衝突。
「你拾取對自己有利的想法,來保護想法。想法就是一個『自我保護機制』,它保護的對象,其實是它自己。它會想盡辦法避免自己瓦解。所以即便你投入所謂『靈性修行』,也只是增強了自我防禦的想法罷了。」
「你試圖知道我的狀態,並將其歸入知識領域(或傳統),那只會讓知識本身不斷加深、延續。而真正的重點在於:知識必須被打破。你的渴望去「了解」,只會替知識蓄積動能,使它得以延續。」
想要回到自然狀態,就需要停止向外的追尋。有些人或許通曉各種宗教典籍、熟悉各種靈修系統,卻始終沒有拆解自我。終究是向外追尋,而這向外的追尋永無止盡,方法愈堆愈多,教義知識越積越厚,卻無助於真正回歸到自然狀態。
「我們是自己信念和認定的奴隸,不願把它們丟棄。即使丟掉一套信念,也會再換另一套信念或紀律。」
把經驗歸類成「某某 -ism」或用框架去理解世界,本身並沒有錯,因為這能幫助我們大腦化繁為簡。然而,問題是:一旦框架形成邊界,便可能成為困住自己的想法,阻礙我們繼續探索更寬闊的領域。我們在「分類」中迷失了,喪失對更廣闊現實的感知能力。
我們常被預設觀念和信念束縛住,無法用全新的心態來感受事物。遇到新的觀念或體驗時,我們常會試圖將其套用到既有的框架裡,若符合,我們就說「對」;不符合,就說「錯」。宗教信條如此,無神論也是如此,任何侷限我們的視野,妨礙看到真正的實相,都是某種「信念」。
放下信念的恐懼
放下信念可能令人恐懼,彷彿掉入無底深淵,無處攀附。某種程度上,確實如此,因此開悟與療癒需要莫大的勇氣。但事實上,你會發現這種下墜最終變成如同「懸浮」一般,擺脫了舊有依附與信念的地心引力。那時你終於獲得真正的自由,亦即「自在解脫」。
「我發現,不管我想要什麼,那都其實是『他們』讓我想要的;我所想的,也都是『他們』希望我去想的。於是我陷入絕境。某一刻,一道閃電般的念頭劈向我:『根本沒有什麼可以被改造,也沒有什麼心靈可讓你去覺悟。那我到底在做些什麼?』」
那火花像電光或地震一般,粉碎了我所有思維結構,也摧毀了一切文化訊息。它以詭異的方式衝擊我,凡是人類曾想過、感受過、體驗過的,全都被抽離我的系統。某種程度上,它完全摧毀了我的『心靈』——一個累積了人類經驗與思想的總和。甚至連我的自我認同也被摧毀了。
你不能理解我在說什麼,嘗試把我描述的狀態與你的運作方式相互印證,純粹是徒勞。
有時,表示就是投降(surrendering)和將一切信念徹底放下。
「這意味著你無能為力,只能完全投降、全然無助。它無法經由任何努力或意志帶來。若你想『臣服』,那通常是為了得到什麼。所以我稱之為『完全的臣服』——所有努力都停止,一切『想要獲得什麼』的念頭都結束。」
和平與自我解救
我們往往對所謂的內心「和諧」有先入之見,以為可以透過某種外在行動來達到「和平」的目標,好比吃有機食物、冥想、瑜伽、希望他人接受同樣的意見、投同樣的候選人、信同樣的神,就能帶來和平,但事實上,真正的和平並非如此。真正的和平不是源於外在環境的塑造,而是當我們不再用種種妄想與信念束縛自己時,內心自然回到和平的狀態。先專注拯救自己,再談拯救世界。這並非自私,而是清晰的心智,否則以盲引盲,相牽入火坑。
「只要你努力去做某件事以成為『無私』,你就仍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。當那種追求無私的運動停止時,就不會再出現『自我』與任何自我中心行動。」
「如果你不再與自己衝突,也不會跟周遭社會衝突。當你不與自己和平相處時,也不可能跟他人和平相處。即便如此,也無法保證鄰居就一定會和平,但你不會受那影響。」
「你的問題之所以持續反覆,是因為你提出的「解答」本身就錯。若答案不存在,問題也無法成立。兩者互相依存。聖人、心理學家、政治家們提出的解法,若真的有效,那些問題早該消失,可事實並非如此。所以他們只會督促你:「再努力、多練習幾種冥想、多去愛人」等等,反覆老調。」
「所有這些思考通通沒有意義。思維除非用於溝通,否則都多餘。每個人都在跟自己對話,這本身讓你精疲力盡。可悲的是,我們所有的方法、系統,都在加重這負擔。沒有任何方法能讓思考終結。除非你走到一個臨界點,你說:『我受夠了這些事了』」
自然狀態不是「無念」,那不可能達到。所謂「這些思考毫無意義」,並不代表要完全停止思考,而是放下那些自我束縛的認定,那些讓你不斷往外尋找、妄圖成為「別人」的想法。
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工具,可以幫助你拆解束縛你的框架。但思維不是只是為了累積更多知識,或增加故步自封的信念。不幸的是,許多人利用思維來保衛自我框架,捍衛自己的認定,而不是用於擺脫自我框架的局限性。
「你用思維打造遁甲,讓自己不被外界影響。」
不少人挑選與跟自己存在認知框架相合的訊息,而迴避那些可能動搖自身認定的事物。一旦面臨內在矛盾,往往選擇逃避或遮蓋,寧願不看。
「透過思維,你無法了解任何事物。你只是用已有知識去詮釋我所說的一切,因為你想從中得到什麼。只有當你停止那麼做,才能真正感受到我所描述的狀態。因為你不再為了改變自己或理解什麼而做任何事,而發現,你不再對你所創造出來的周遭事物感興趣,不斷追尋所謂的『彼岸』『永恆』『真理』『開悟』等概念。」
很多人面對新想法、新概念時,往往困在已有存在的參考架構中比對,耳朵「聽見」了言詞,卻沒有真正在「聆聽」。他們只接受能吻合自己假設的部分,困在回音室裡,重複聽到自身的解讀,失去了擺脫自我框架的可能。也因此,有些人修行數十年,看似知識豐富,但本質上仍繞在同一套思維體系裡,毫無長進。
「若他人要把我套進他們的框架,那是他們的事。我沒有什麼興趣在乎。你也許試圖把我裝進你的某些認知框架中,然後說某某人也說過這句話。這是我的不幸。有些人來自 J. 克里希那穆提的門下、有些人來自拉杰尼希(奧修)的門下,他們說:『你講的不就跟某某人一樣嗎?』可是,你真的知道某某人在說什麼嗎?先要搞懂他背後的前提,再來比較我與他是否相同。」
「真正成為自己,你就必須摧毀一切錯誤的靈性生活的根基。這不代表你狂熱或暴力,去砸廟焚經或損毀神像,或像一堆醉漢去燒聖書,不是的。而是自我內心中猛烈燃燒的篝火。將一切人類所思維的、所經歷的,皆焚燒地一乾二淨。」
「社會把『無私』奉為理想,是因為無私的人對社會的維持很有利。社會想要的是連續不斷、現狀得以延續。所以一切這些價值,我們所接收的,全是人類頭腦發明出來的價值觀,好讓人類頭腦得以繼續運轉。」
「目標讓你繼續下去,但事實上,你並沒有真正前進。你期待著某一天,藉由奇蹟或某人的幫忙而抵達目標。這個希望支撐著你前進,但事實上,你不過在原地踏步。久而久之,你會明白:你所認為的目標,並不會帶你到任何地方。於是你又想換個系統或方法,但很快就會發現,它們都是同一回事。」
堵死一切出口,見佛殺佛
「我堵住每個逃出口。必須封住所有出口,把你逼到牆角,讓你宛如被掐住脖子般無法逃脫。」
U.G. 的教導與禪宗「見佛殺佛」相似,並非鼓勵暴力,而是要你摧毀一切信念,讓自己脫離自我設下的牢籠,包括那些你奉為神聖,構成你靈性架構核心的觀念。
無門禪師在《無門慧開禪師語錄‧第二卷》中闡述「參禪」,猶如吞下一顆熱鐵丸,無比難受,坐立難安,於是只能將信念穢物全數吐出,而吐盡後就是見性。
「來這裡找藥的人,這帖藥總用不上。雖然如此,我也按照慣例,開了一間賣皂角和生姜的藥鋪,用於祛痰開竅,專治阻閉之症。有人上門要買人參、附子、甘草、大黃等補藥,那肯定沒有,但砒霜這毒藥、大毒的巴豆、燈芯、點火用的發燭倒是有賣,更有一爐熱鐵丸藥方,開給一些心粗膽大的人。給他一顆熱鐵丸,讓他通身腐爛,求生不得,求死不得。這藥方是給人解開沾黏,除去束縛,抽掉釘子,拔除楔栓,徹底解決我執用的。」
也類似傑德・麥肯納的跳懸崖譬喻。
「當你被逼近懸崖時,不要猶豫,就是跳下懸崖。不要只是靠近懸崖,思索著要不要跳。不要讀跳懸崖的書。不要研究跳懸崖的藝術與科學。不要加入跳懸崖的支援團體。不要寫跳懸崖的詩。不要去拍任何跳過懸崖的人的馬屁。只要跳下去。」
最後的障礙:放下「追尋」本身
「意識本自清淨,你做的每一件『淨化意識』的行為,反而都在汙染它。意識必須自行沖刷、排淨所有聖潔與不潔。即便你認為神聖或神聖的事物,也是在汙染意識。」
U.G. 在靈性馬拉松的最後階段才發現:當一切都被拆除後,自己仍然緊抓著「追尋」不放。這與我母親的經驗類似,她在二十多歲時起就追尋:基督教、顯密佛教、《奇蹟課程》、禪宗、齊德・麥肯納(Jed McKenna),到最後才被 U.G. 這句話震懾:「停止搜尋吧。」
起初,她也擔心:「若我不再找,那是不是永遠就找不到?」這是很多人臨近靈性旅程終點時都會面臨的深層矛盾:害怕放下追尋,等同失去唯一跳出迷宮的機會。此刻只能超越恐懼,放手連「搜尋」都捨棄,直接縱身到未知之中。真正的跳躍,需要的是「不攀緣任何東西」,包括放下「追尋」本身。
不過,需要警醒的是:有許心靈尋找者,還沒開始真正拆解自我,聽了這一句,就停止了尋找,便以為自己已經「抵達」了。事實上,這些人仍停留在起跑線上。用「 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。」來譬喻明心見性的過程。許多人連第一步都沒有踏出去,就以為第一階段的「見山是山」等同第三階段的「見山又是山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