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意識的情緒模式,心理病態是一個人的自主選擇嗎?
許多時候,我們以為是「有意識」的選擇,其實本質上仍是「無意識」的。好比在一個文化中,男孩女孩被教導要如何表現。長大後,男人女人依循著自己被教導的規則行事。
表面上看起來是「有意識」的抉擇,有思考,但其實可能只是一種條件式反射,反映著過去被灌輸的概念和規則。過去「無意識」地吸收了原生家庭、社會價值觀、道德觀、習俗文化、信仰、知識等認知,混合個人經驗,搭建成一套獨特的自我認知框架。
由於我們被困在某一種認知框架中,因此將特定的情緒、行為、或思維模式視為理所當然。但如此一來,也就形成了自我盲點。
如果用帶有貶義的譬喻,雖然沒有要貶抑任何人的意思。就像是井底之蛙的現實,那一隻蛙的視野不一定是自己的選擇,也不一定是他的意願,但它從小到大生長在那一口井中,窄小的井底是它的全部世界。
如果說,它能夠跳出那口井,將會看到更開闊的世界,但艱難之處,就在於當我們身處於一口深井中,侷限於特定環境的養成,局限於大腦機制的運作。
因此如果沒有刻意去觀察自己的作用模式,則不容易跳脫自我盲點,不容易打破困住自己的認知框架。
因此療癒的最終目的,也就是踏出自我限制,踏出困著自己的認知框架,跳出自擾擾人的情緒模式。而不是無意識的、自動化的依循某一些不和諧、不協調的模式繼續作用。
有些情緒模式相當莫名,不一定容易釐清其中原因。好比極端的人格特質,或人格障礙,心理病態者(psychopath),情緒往往「過分平靜」,或是說缺乏情感,無法同理他人的情感,看到一齣悲劇不一定會悲傷,缺乏內疚感,不在乎他人感受。
如果一個人可以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,那麼世界上就只剩下他自己,也就可以徹徹底底地放手「做自己」。眼前只剩下自己的目標,自己的需求,可能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出現傷害他人、操縱他人的行為。
所以,心理病態是一個人的自主選擇嗎?
雖然找不到直接造成一個人心理病態的原因,但心理研究發現,特定的遺傳基因、心理創傷、大腦結構、以及特定的成長環境都可能是誘因。許多心理病態者,在童年時期都遭受暴力虐待,有著嚴重的心理創傷。
如果不是 buggy 的基因程式、大腦情感機制故障了、或是童年的創傷,如果擁有強壯健康的前額葉和邊緣系統來管理情緒,心理病態者仍會選擇成為一名心理病態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