迅然・療癒到覺醒

View Original

親子關係

像放風箏般的帶領孩子,只要穩住線頭,孩子會像風箏一樣,時而高飛,時而低走,但只有足夠自由的空間,孩子才有機會真正的學會翱翔

身為園長,這些年我碰過許多問題孩子的案例,與家長的言談中,發現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疏忽了一件重要的事,對於孩子的尊重與同理。如果父母以情緖化且嚴格的方式管教孩子,孩子往往在幼兒園裡會出現情緖難以控制或缺乏自信心的問題,以哭鬧來取代理智的言語表達。這一類的父母會訂下許多生活的規則,當孩子達不到時,就是吃棍子。父母要求孩子達成父母所制訂的目標,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,沒有同理的站在孩子的立場上。孩子也沒有和父母商量的餘地,因此導致孩子非常的洩氣和充滿無力感,進而產生不穩定的情緒。

誰喜歡被嚴厲管教?

孩子犯「錯」有時並不是真的錯,只是仍處於學習的階段,因為不理解所以無法明辨是非,並不是明知故犯。此時需要父母們的耐心給幼小的孩子一些試錯機會,跌到了再爬起來,從錯誤中學習。不要把孩子搞得神經繃緊了,這樣不只親子關係緊張,對孩子也相當不公平。

在幼兒園有些小朋友會撒謊,經過老師多次的修正後,依然不改撒謊的行為。當我們去探討原因時,多數是原於家長極力嚴格的管教方式,孩子怕被責罵,甚至怕被挨打,因為怕父母責備,情非得已的選擇。一些家長警覺到他們的行為所帶來了副作用,換一個方式對待孩子時,我們往往會發現孩子就算做錯事,也比較不會那麼緊張,不需要再撒謊了。 

另一個案例是幼兒園的一個孩子浩浩,平時很可愛,但一碰到事情就會動手打其他的小朋友,屢勸不聽。我和浩浩的媽媽了解了一下,她說「浩浩的哥哥讀資優班,因為成績不錯,所以又轉入更資優的班級,結果成績排名落在中間。如果哥哥的成績沒有達標,我就會用打的方式來督促他。」我當下眼眶紅了,無法言語。家長愣了一下,我說「妳怎麼可以這樣打孩子,哥哥已經很優秀了!」浩浩的媽媽才有一些恍然的說:「是不是因為我常打哥哥,浩浩就學我打小朋友?」我說:「是的!孩子還在學習跟模仿的階段,他看著媽媽打哥哥,他一定不喜歡,但他耳濡目染的學習這些行為。」之後家長答應回去修正自己的行為,她沒有想到這樣會嚴重負面的影響到孩子。之後浩浩打人的次數也漸漸減少,最後也都好了。

我們也許也見過在商店裡,媽媽全力盯著自己的孩子,並不斷地嚷嚷著「不許碰!不要亂碰!叫你不要碰你還碰!」父母特別叮嚀孩子不要碰是不希望孩子弄壞東西,但孩子總是好奇的,他們是透過觸覺來學習。從孩子的立場,一昧的阻止只會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浮燥,所以重點是教導孩子認知哪些東西是安全的,可以觸摸,哪些物品是容易破損的要格外小心。在教導孩子小心的同時,也需要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操作各項事物,特別是玩具教具,以提高身體的協調性,雙手變得靈巧,觸覺變得更敏銳。

我們誰不是跌倒又爬起的過來人?誰不犯錯呢?想想誰喜歡父母嚴厲的管教?可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卻常常沒有覺知到問題,又如法炮製了我們父母的管教方式,再一次的重蹈覆轍傷害了自己的孩子和親子關係。幼小的孩子其實無法真正理解父母所謂的對錯,他們是透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學習成長。從觀察父母的神情、肢體動作,去感受環境,接著牙牙學語。孩子是在父母的身教中成長。

上一代的問題傳到孩子身上了嗎?

為人父母,我們必須檢視自己是否把上一代祖傳的問題傳到了自己孩子身上?有一個孩子在幼兒園碰到不順意或學習新的事物常用哭鬧來表達。經過了一番了解,孩子的爸爸 Ken 回憶幼年時,母親對他的教育就是非常嚴厲的,「有一次犯錯,我媽要我脱的只剩內衣褲,站在床上被她用藤條抽打。」這個記憶深深烙在他的腦海裏。所以在母親嚴厲的教育之下,犯規犯錯就是吃棍子。Ken 很愛孩子,他並不想延用媽媽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,但烙印下的鞭打記憶卻成為他錯誤的標的,他以為只要打孩子的情況不要超過他媽媽鞭打他的程度就是寛容的。

我幫他做眼動清掉這個鞭打的印記,Ken 在過去自身父母的教養沒有感受到犯錯可以被寬容,因此消除了情緒的印記他才可能用另一個視角來感覺,用尊重生命的態度來對待一個孩子,感受並重新思考問題的出發點。Ken 的新課題就必須重新思索對於孩子的尊重和放任之間、在原則和規矩之間的拿捏。

成為孩子支持者,不是削弱者

整體的教育,還有親子關係,最大的問題就是,缺乏尊重孩子,幾乎都是以一種父母權威的口氣對待孩子。文化傳統下,彷彿父母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,這也沒錯。可是從孩子的角度而言會認為「你把我生下來就如此嚴格要求、規定我,讀書、吃飯、睡覺,期望達到你朔造的理想狀態,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也沒有機會活出自己。」

有些父親會覺得男孩子要越挫越勇,但往往挫傷的是他的信心,導致他更沒有信心、沒有力量、沒有勇氣去面對挑戰。真正的越挫越勇,是孩子面對所有的挑戰時,他知道也相信他有強大的心理後盾支撐著,父母永遠是他可以對談的支持者,不是削弱者!

父母要求孩子的觀念,往往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成長背景和社會規則,不自覺的把孩子框在自己畫出來的圈套範圍裡,有大圈、有小圈,每一個圈套都是父母所制定不許踰越的規則,然而林林總總的規則形成了親子的衝突對立點。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換個方式?像放風箏般的帶領孩子,只要穩住線頭,孩子會像風箏一樣,時而高飛,時而低走,但只有足夠自由的空間,孩子才有機會真正的學會翱翔。

逃不掉責罵,只好對抗

你可能好奇,是否有一種方式能讓孩子願意努力讀書?沒有!除非你當父母的願意聆聽孩子怎麼說。有些孩子天生讀書輕而易舉,有些孩子也不是不聰明,但不一定對讀書有興趣,反而在實務中學習,在職場表現突出。

我們也知道每個人天生讀書基因並不一樣,有些孩子卯足全力讀書了,但分數就是考不高,班級排名和分數的反覆展示,一而再,再而三,對於孩子是一種很強烈的挫敗感。好比公司把每個員工的薪資和級等都列在公司大廳供人參閱,每季再發全公司固定季報,我們會對這作何感想?當孩子永遠達不到父母要求,並成為一種現實時,有些孩子索性就放棄了,反正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,也逃不掉被責罵的宿命,進而轉成對抗。

在孩子的歲數漸長時,如果父母不願意退、不和解時,親子的關係總在緊繃中,親子間的摩擦與隔閡就會越來越明顯,漸漸成為父母與孩子間的一條裂痕。家長們!我也是一個為人的母親,這樣的生活你喜歡嗎?值得嗎?當父母並不容易,也有許多難處,在體制下就是如此的競爭。但我們是否可以思考其他可能性,帶孩子走出另外一條自己的路?

問問孩子,聽聽孩子的想法,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。曾有父母問我孩子怎麼會知道如何負責?如何思考?只有當父母放下自己的規則,學會掌控自己的恐懼情緒,讓孩子走出他們自己的路時,你才會發現孩子比你想像中的還厲害!不同的孩子特質,需要不同的目標。

不要成為將孩子推入深淵的一把手

Katie 是一個有抑鬱症的初中女孩。交談中可以感覺到她的個性有些天馬行空和敏感,個性偏中性,也許是一系列的個性組合讓她和其他同學有些格格不入,因此和同學相處時特別容易因為一些小細節產生摩擦,觸發激烈觸發情緒反應。思維成熟度和自身情緒的處理較同年齡幼小了一些。我們幫 Katie 做眼動,她一下子就流淚,情緒便舒緩了一些,接著就抱著媽媽開始嚎啕大哭。

小孩和青少年的問題通常是家庭問題的一種體現。孩子的問題通常不會單純是孩子的問題,尤其年紀小的,問題通常反映出父母教養問題。 所以在處理孩子的時候,也必須處理他們父母的問題。以這個案例而言,Katie 的母親是一個高度隱性壓抑的人。我問她有哪裡情緒不舒服嗎?她說「我很平穩,事情過去就過去了,不會多想。現在也想不起什麼事情讓我不舒服。」

但事實上,看到的是一個悶悶不樂的人,所以也幫 Katie 母親做了眼動。對壓抑的人,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跟自己說:「我要平靜,我要快樂, 我要有勇氣做自己」。這有助於幫助他們找到自身問題的癥結點和邏輯衝突。她也坦誠的說:「可以說出我要平靜,但要說我要快樂這件事情,無法說出口」。透過說出「我要快樂,我要做我自己」的邏輯讓她去感覺那個狀態,讓自己強迫去把那堵閉鎖自我的牆推倒。

Katie 的母親透漏過她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爆發,例如容易跟鄰居發生口角。有一次發生爭執一撞告到法院。不是說不能上法院,而是有些爭執沒有必要上法院,但如果一個人情緒強烈,甚至到偏執時,會認為有理走遍天下,有理就要走到底,不能輸,憑什麼要輸?

然而,在眼動的幫助下,這些其實只是些小問題,追根就地也就是一口氣嚥不下。生理的情緒內分泌控制了我們,讓激昂的情緒居高不下。如果情緒鎖死了,就會認為自己一定要奮戰到底。眼動可以有效地在短時間永久性的消減莫名情緒,所謂的理直氣壯和當仁不讓在情緒削弱下來時,當事人會恍然大悟,覺得自己情緒為何過不去?退一步海闊天空,何必爭到底,爭個你死我活的?道理大家都懂,但情緒上來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亂了腳步,別慌張,只要提醒自己開始做眼動先把情緒降下來,就可以理性思考了!

父母自我的不穩定情緒,會不經意的把自己孩子推入深淵。在處理青少年或孩童問題時,一定要一併處理父母的問題,只有父母的問題解決了,孩子的問題才有可能化解。除非是像大學生一樣離開了家,相對自由,可以不受父母的牽制並脫離無時不刻的干擾。

多一點親子時間,多一點互相了解

甯甯小時候家裡孩子多,家庭負擔大,父母為了家計總是需要辛苦的工作,所以父母太累時有時會説:「我們日以繼夜的工作都是因為要扶養那麼多的孩子,要不是為了養你們這麼多個,我們不必這麼辛苦。」尤其常出現學校要繳交各種費用、生活費等。跟父母拿錢時,看到父母負擔沉重,甚至在她看來,是帶點厭惡的眼神,造成甯甯用相對性-反相-的思維:「既然如此,那你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?」種了一個日後她負向的「梗」,認為「我是負擔的、我是多餘的。」只要看到父母為錢愁眉苦臉哀聲嘆氣,甚至因此起口角爭執時,聽著父母的吵架聲,她就覺得她是多餘的負擔,在拖累父母,「我為什麼不消失,我為什麼要出生? 我自己活著自己痛苦,也給父母帶來辛苦。」

這種想要消失,不帶給父母壓力的想法,變成她跟父母之間相處的芥蒂,間接導致她與父母的相處關係的不融洽。「我是多餘的、我不該出生」的邏輯擴散至所有關係及事物,負向的角度看事情以及不想活的態度面對生活和世界,事物都變了質。

我們先找出她內心的「梗」後,接著透過眼動陸續清除了好幾回「把自己是多餘」、「無助的」、「我是父母的負擔」、「不想活」的感覺和情緒。過程中有數度大量情緒湧現,導致速度變慢,甚至需要稍做中止。

全部結束之後,她的雙眼更清澈明亮,那種負向感覺的影像好像記不起來了,接著她很難過的掉著眼淚說,回想起「爸爸媽媽是很疼我的,包容我、甚至縱容我,他們也默默在承受我愚蠢的不諒解」。負向情緒的梗解除之後,她很不可思議的説為什麼自己過去會卡在這個「梗」上?一種莫名的感覺「為什麼過去的我可以像夢一樣的困在裡面?」

當負向的「梗」解決後,甯甯心裡就泛起對父母的愧疚「我爸爸已經過世許多年了,但我覺得很對不起他,他其實很愛我的,也是縱容我的。」此時,我告訴她説你爸爸應該還在你身邊。甯甯是一個體質敏感的人,她直接回答我說:「是的!我可以感覺爸爸一直在我身邊沒有離開,我覺得他放不下我。」接著我請甯甯跟爸爸説出:「妳對他的誤解,謝謝妳爸爸對妳的包容,也謝謝爸爸的照顧,告訴爸爸你現在很好,請爸爸可以放心離開了。」她心裡默唸了一陣子後,說爸爸離開了。

二個月後,甯甯傳了簡訊給我:「我跟父母和解了,傳了訊息給媽媽,跟媽媽的關係逐漸開始破冰。媽媽看了馬上掉淚,跟姐姐說她很感動,一開始姐姐還以為媽媽收到詐騙訊息,還打電話跟我求證。哈哈,很驚訝我自己的改變」。

過程中,需要幫當事人找到卡在什麼「梗」上,導致了情緒的問題,梗是問題最原初的觸發點。有些人所受的傷害是因為實質暴力、言語攻擊所產生的創傷。而有些傷是當事人對事情的解讀和看法不同所造成的,例如一個「我是多餘的」的想法,促成甯甯讓她覺得活在世界無立身之處,一種無助、空洞感覺。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事件,看法解讀都不一樣。所以治療者如果只單純的清除負向情緒,而沒有從根本的問題清除,效果會大打折扣的。

聆聽孩子的聲音

我找來一位家長 Lin 聊,因為她的孩子在學校情緒不穩定。聊到了她自己的背景,她說她的母親非常的嚴格,從小要求她學習很多課程,但多數都不是意願的,內心強烈抗拒。一旦 Lin 沒有符合母親的標準,母親就會用一種恨鐵不成鋼和無奈語氣態度對待她,導致從小她沒有信心且膽怯,在工作上也不敢拒絕別人,「我身上常常攬了一堆做不完的事,工作上犯些小錯誤就產生很強的內疚感和壓力。回家再被孩子一攪和,情緒就爆發了。精神壓力太大,所以也去看過幾次身心科。」

我幫她做眼動,將工作壓力減壓並釋放她母親對她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感覺和記憶,與不敢拒絕別人的狀態。幾週後,Lin 跟我分享說她的壓力減下來了很多,並且說:「我記得你的提醒我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唆使孩子收玩具,所以我改變了方式,陪著孩子一起收玩具。隔天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,居然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!讓我非常驚訝。」「我也不再因為孩子太吵而禁止孩子說話,而是輕輕告訴孩子太大聲會吵到月亮公公喔!」孩子也輕輕的,小小聲的問媽媽:「我這樣的聲音會不會吵到月亮公公?」「我甜在心裏的說不會。」

當你學會聆聽孩子的聲音時,你也在教導孩子聆聽你的聲音。記得你有一天也會老去,你怎麼對待孩子,孩子就會怎麼對待你,因為都是你教導他的!父母和孩子也並不是故意要互相傷害,但這已經變成一種父母跟孩子之間的習慣相處模式。

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往往是父母的翻版

Tiffany:「老師,我有個關於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影響的問題。其實我的孩子在托班裡面出現了蠻多問題的,行為上的他會比較暴力,總是發脾氣,我能感覺到他是被我的情緒所影響了,所以我非常內疚跟焦慮。」

我對孩子的內疚感跟焦慮感很重。就像你提到對孩子的尊重,不能隨便罵,但脾氣上來時我確實對他很嚴格。雖然我當然也知道,他是個孩子,可能做不到,但仍會不自覺得對他提高要求,並用很嚴格的口氣要求他。但是我自己做完之後,我又會很後悔,我不應該這樣子,但是下一次又會止不住自己的脾氣和衝動去教訓他。現在產生一個惡性循環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
老師:下次你感覺要跟孩子生氣時,先用眼動把情緒刪掉。那刪完之後,你再問問自己,為什麼你對孩子要求那麼高?他為什麼必須達到你的嗎?就是說你是不是已經設定一個標準,如果是,也把你的標準刪掉。

還有一個部分就是把你自己的脾氣刪掉,因為你的脾氣有可能天生基因帶下來了,也不是你要的,然後你又帶給了孩子。

Tiffany:「如果別人稍微影響到他一下,或者稍微讓他感覺不舒服,他就要打別人、攻擊別人。比如說今天一個同學可能稍微影響到他了,他就去咬人家。也許兩歲半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,但我感覺他的脾氣有一點跟我特別像。他總是想讓別人按照他的意思去做,如果不按照我的意願來做,我就很難受就很不舒服,跟我的脾氣一模一樣。」

老師:「現在你知道要刪誰的情緒了!要先刪你自己的固著,所謂的固著就是你的認定,當我一認定了,不照做,我就會發脾氣。而那個固著的狀態就寫在你的程式裡面,就是一個頭腦的程式說「你一定要遵照我的想法,不遵照我的想法,我就會啟動內分泌腺,發出很生氣的狀態。」

所以你就把那個程式刪除掉,但頭腦程式有時很倔將,頭腦本身很固執「我只要設定了,別人都不能改我。」有些人個性特別是如此,只要認定了,試著改是相當難的,就整個守死在那裡。

要改變孩子,只能改變爸爸媽媽。這個時候孩子還在學習,其實懂得也不多,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模仿。你怎麼跟他講,他也沒有辦法控制,就如同我們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,自己的那樣生氣,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有辦法控制?所以今天你要回來控制你自己。控制當然很辛苦,被程式寫下的東西你要控制它很辛苦,因為整個內分泌腺運作已經形成慣性了。你說你不要生氣,可是內分泌已經注入蔓延進血液裡去了。所以你整能用眼動去把情緒刪除掉,然後把程式也刪掉掉。

我們幼兒園之前也有一個類似情況的小朋友。只要哪個小朋友不是他喜歡的,他就會一直罵那個同學,從早到晚他就一直卡在他的情緒裡,想法就放不掉。就覺得那個小朋友不好,甚至好幾個月,他就會一直很討厭那個小孩子。人家也沒有影響他,沒怎麼樣,但他就莫名討厭那個小孩子。

小孩子大班,我跟老師講如果又發生時,帶來我辦公室,我就幫他做眼動,真的超有效。回到教室之後也沒事了,整個情緒緩下來,然後他很討厭的那個朋友,這個學期都變成好朋友了。你覺得呢?所以有些是沒有辦法控制的,其實我們被自己程式控制,頭腦程式讓你過不去,其實很多東西不是我們願意的,但你卻無法去除它。所以只能把程式刪掉,你能做的也就是這件事情。

那你盡量做,因為有時候孩子沒有那麼快,我希望能在一個月之內。下次孩子讓你生氣的時候,你趕快回頭房間去,先做做眼動再出去,真的!我跟你講,你現在能努力的就是這種。至少你先趕快解決生氣的情緒,不然為難孩子。你的頻率在震動他,就算他想緩和下來,但你的情緒在震動干擾他。

基本上孩子的情緒問題都是父母造成的問題,一個孩子會有這樣的情緒,絕對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。

幫孩子處理情緒

茜茜會對特定的小朋友以俐莫名的排斥,茜茜可能看到以俐跟別人對話,但對話內容根本跟茜茜無關,但茜茜就認為以俐在説她,就會產生非常大的情緒。茜茜對以俐的問題已持續快5個月了,坐位置和排隊時小朋友只是很輕的擦過或碰到茜茜時,她就會認為同學故意撞她或打她,當她如此的認知時,同學老師再怎麼向她解釋她都無法接受,情緒會一直卡在那裡久久無法放下,這讓老師真的很困擾。

有一天她又莫名的生氣以俐自己又邊哭邊責怪,幼兒園老師當下就帶來找我(曾經跟老師說她情緖上來就帶來找我),我看到她哭泣生氣的樣子就請她坐下來,問她是不是很生氣以俐呢?她説是,接著我笑笑說是像這麼大嗎?(全張開的二個手臂)。她羞怯的張開雙手比出的寛度約7分。接著幫她做完2輪眼動後再問茜茜還~剩多大?她雙手合着掌說剩這樣,我跟在旁的老師不約驚訝歸零了。

接著再幫她做對身體的接觸過度敏感,做了1分X3次也剩下0分了。結束後我給茜茜一個大大的擁抱,一個大班的孩子能聽懂我的指示來做眼動,太厲害了。可惜第二次在學校幫她做眼動療法時,因為要追溯到在家生氣的狀況,所以這效果好像不彰,這麼小的孩子要在情緒上的當下做眼動會比較有效。

在這之前也曾幫茜茜的媽媽做眼動的減壓,媽媽説很效。所以同意我幫茜茜做眼動療法。

追蹤:茜茜做完眼動回教室時整個心情已回復,整個下午都沒有和小朋友再起爭執了,老師們確實看到立即的效果。隔二天我再問老師茜茜和以俐相處的狀況如何?老師說這二天兩人反而都玩在一起變成好朋友了。

一個月後我再問老師茜茜的發展狀況?老師說以前的行為還存在,但整體降低了許多,至少可以正常的跟小朋友相處了,目前跟以俐也還是玩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