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閱讀解析《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》傑德.麥肯納
《Spiritual Enlightenment: The Damnedest Thing》by Jed McKenna
《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》是作者傑德所寫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。雖然傑德是一個虛構角色,但背後是一個真實覺悟者的深刻領悟。他在書中所闡述的覺悟觀點,提供了十分鮮明的洞見。我第一次在多年前讀到這本書時,書中的幾個要點對我影響深遠。本文是該書的概要,同時也融合了一些我個人的心得與體悟,與 Jed 的觀點相呼應。
首先需要提醒的是,這本書不容易閱讀。因爲Jed「非常規」的見解,挑戰了社會規範、道德準則以及人們對自我的普遍認知。有時候,Jed 給人的感覺一點調皮,甚至還帶有一點高傲;然而,如果我們靜下來檢視他所闡述的內容,會發現他陳述著某種真相。其中一些論點或譬喻略顯激進,但並非毫無道理。
Jed 的觀點和禪宗相似,他指明了覺悟道路上大致的方向。然而,正如許多禪師依樣,傑德並未提供如何登頂的細節路線圖,即便如此,他所留下的線索與指引,對靈性之路仍極具價值。
開悟 vs. 神秘主義
「覺悟與神秘主義幾乎沒有什麼共同點。」
Jed 在書中花了不少篇幅解釋兩者的差別,但老實說,我在多年前初讀時並不太理解,因為那時還沒有過什麼神秘經驗。大約一年後,我讀 U.G. Krishnamurti(Jed 在三部曲的第二本中大量引用他的話)時,才出現靈性經驗。近幾年,覺悟後,同時隨著我對靈性經驗和大腦運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以及比較自身過去與當下的差異,發現:把靈性經驗和開悟混為一談,是對覺悟的一大誤解。許多心靈尋找者只是感受到靈性經驗,就以為自己開悟了。
「靈性經驗」,或高峰經驗,往往能帶來深度療癒與轉化。神秘體驗、宗教體驗、超然體驗,或形容為超脫時空的感受,無我、空性、狂喜、愛與合一等等。這些現象通常發生在大腦進入「意識改變狀態」(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),好比做夢、深度禪定或其他類似情形。Jed 把這些「改變意識狀態」比作發怒或墜入熱戀,不同於日常意識的體驗;事後回想時,常會覺得那彷彿是另一個人所經歷的事情。
與靈性體驗不同的是,開悟並不是一種「華麗」的事件。而是一種「頓悟」或「臨界點」,經歷舊自我的逐漸瓦解,以及接下來的範式轉換。相較而言,靈性體驗雖然美妙,終究是一時的體驗,就像小時候第一次吃冰淇淋,第一次熱戀接吻;開悟則是恆久的真相顯現。明顯的區別在於:靈性體驗可以帶給你很深刻的洞見,但你依舊留在原本的運作模式;而開悟則像把小樹枝彎到極限,最終「啪」地一聲折斷,舊有的模式斷裂,粉碎了,進入了一個新的範式。
微妙的是,開悟初期,並不會立刻意識到自己覺悟了,因為經驗本身可能與靈性體驗頗為相似。但經過幾個月、甚至幾年的過程,自我框架的鬆解,習性的脫落,逐漸看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。至少幾個月,甚至幾年的時間,才能看出巨大轉變,體會究竟意味著什麼,如 Jed 所言:「我花了十年才慢慢熟悉這個新狀態。」又好比我個人的經歷,有我母親的協助,加上自己寫了三年書,加快過去自我框架脫落的過程。
回到靈性經驗。開悟不是一閃而逝的意識狀態,而是一種真相永久的顯露,以及不二的覺知。所以若有人聲稱多次開悟,或是一瞬間就認為自己開悟了,那只是經歷了「靈性體驗」,而非真正的開悟。
下文引述 Jed 對靈性經驗的描述,也很符合許多人所經歷的靈性經驗:
「這是一種出神欣悅的狀態,主客體界線消失,衍生出與他人、自然、整個宇宙,甚至上帝合一的感受。通常這種體驗無內容,可能伴隨耀眼的白光或金光、彩虹光輝或精緻如孔雀羽毛的設計圖案。有時也會出現神祇或聖者的意象,這取決於體驗者的文化背景。使用 LSD 的人對此有不同描述,他們提到宇宙合一、神祕體驗、超然奧秘、宇宙意識、與上帝合一、阿特曼與梵合一、三摩地、禪悟、解脫、天體和諧等等。」
並不是深度冥想才會產生靈性經驗,在我的視頻和書中,有進一步解釋種種方式可能引發靈性經驗。包括 LSD、迷幻蘑菇、Ayahuasca、禪定、急速呼吸法、瀕死經驗,以及大腦某些區域受損(如神經科學家 Jill Taylor 中風後的體驗),都可能帶來這類神秘、超然的意識狀態。
「藥物、呼吸法、禪修等雖能改變你的意識狀態,卻無法帶來真正的自我領悟或真理領悟。若要說它是什麼,或許可以稱為「無狀態」的意識狀態。」
開悟是永久的範式轉換,並非暫時的事件體驗。靈性經驗固然美好,卻也可能使我們誤以為:無我、無念、或無思就等於開悟。這誤導修行者花多年專注於禪坐,或試圖斷除世俗慾望,認為把一切慾念與物質都丟開,就能成佛。後文還會提及這議題,此處先回到覺醒的主題。
從夢中醒來
開悟其實並不神秘,本質上,就是看清自己究竟是什麼。矛盾的是,當你看清後,會發現自我其實是假的。自我只在夢境狀態中才成立,而那夢境狀態本身是一種幻象。
「無法想像有多少因素建構了虛假的自我,這詞其實多餘了,因為自我是虛假的。」
(一名訪談者問 Jed:)「你已經開悟了,卻顯然還有個自我的存在。這難道不矛盾嗎?難道不應該先消滅自我才能進入涅槃嗎?」
Jed 回答「在開悟前,我以為『自我』就是我;開悟後,就不存在所謂的『自我』,只剩下底層真實的。進入開悟後的階段,雖然偶爾會覺得那個“自我”有些不自在或不契合,但這就是我能使用的唯一工具。」
若你熟悉「摩耶(Maya)」「阿特曼(Atman)」「梵(Brahman)」或佛教教義,又或是科學界有關意識(consciousness)、自由意志(free will)、現實(reality)的探討,就能理解現實是一個幻象這種概念,像是一個 3D 全息投影。顛覆了對世界的固有認知,被迫重新審視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。
「正確的行動與對錯、善惡、乖戾與乖巧無關,也不帶有利他或慈悲。道德只是當你還想掌舵,而不是順流而行時,所依循的一套規則。」
「事實上,沒有任何事情是『錯』的。任何狀況都不可能是錯的,也連認為有錯這念頭都不是真錯,只是不具意義。」
聽來不可思議:世界上明明充斥戰爭、謀殺、詐欺和歧視,怎麼可能沒有錯?但 Jed 指的是在夢境狀態中,或說在瑪雅幻相女神的遊樂場裡,沒有存在對與錯;正如在電影裡,劇情再怎麼曲折,都只是投影。若把情節攤平了,沒有對立關係,沒有好人壞人,則索然無味。很快的,沒有什麼內容可以繼續演,一場劇也就很快收場,大家都覺悟。
「開悟者把人生視為一場夢,所以怎麼區分是非對錯、善惡?某種事件怎會比另一種更好或更差?夢裡的一切又有何真實意義?醒來後,那場夢好像從來沒存在過,所有角色與橋段都消失了。對開悟者而言,他們也許仍在人間走動、說話,卻不把這場『夢』當真。」
人們往往把開悟等同於神聖、愛與高尚。
「大家都嚮往散發著光輝、極樂、與神合一,以為靈性開悟就是無數次浸泡在神聖之中,而永久改變了你心靈色調。」
人們選擇能讓自己舒服的信念,但若信念偏離了真相,就會困在自我投射出來的假相中。
「如果說上帝是愛與仁慈,只是描繪了他的單一面向。」
道家也說:『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』創造世界的本源,並不區分好與壞、善與惡。二元對立只是夢境裡的基本元素而已。
「這種事只有親身體驗後才能真正理解。我們所熟悉的『愛』其實就像 Agapè,無條件之愛的一道投影,就像你只看到了牆上閃爍的燭光,卻沒有看見燭焰本身。其源頭與我們日常所知的愛有很大差異;然而,就現有的詞彙或概念而言,『愛』已是最接近 Agapè 的翻譯。所以,所謂的『正行』(right action)也和這個道理一樣,道德其實只是『正行』的一道投影。『正行』不是道德的最高層級,正如 Agapè 也不只是愛的更高層級。當你真正明白並能夠依『正行』去行事時,就不再需要任何道德規範,它會立刻變得多餘且被拋棄。這也正是《薄伽梵歌》核心之所在:阿周那是一個有道德感的凡人,他因不願發動戰爭而扔下武器。克里希納則讓他脫離迷惑,將他轉化為一個能夠行『正行』的存在,於是阿周那重新拿起武器並發動了戰爭。」
愛、善良與慈悲對世界而言確實重要,但那仍屬夢境的屬性。Jed 也直言:
「這本書談的是『不二覺知』,並不是靈性成長或內在進化。」
「最多常見,對於開悟的幻想是脫離痛苦、到達沒有煩惱的甜美世界,永遠沉浸在愛、喜悅與和平之中。這種集體救贖的幻想,其實只是夢,並非事實。」
無庸置疑,成為一個更仁慈、幫助社會的人是一件好事,但那和覺醒毫無關係。
「開悟只關乎真相,無關乎成為更好或更快樂的人,無關個人成長或靈性進化。」
「你先醒來。如果依然想要拯救眾生、推廣世界和平、拯救鯨魚,太棒了,但是說到底,你要嘛醒來了,要嘛仍在夢中。」
「這條路沒有愛心,也不談慈悲,徹底省略了他人對你的想法。思路很簡單:先醒來。先醒來,你還是可以回頭幫助別人。先醒來,懷著徹底且沒有歉意的自私,否則你只不過是大海裡另外一名船難的溺水掙扎者,縱使你有天下最大的慈悲,也無法挽救和你一起掙扎的其他人。先解決你自己的困境,你的慈悲才能真正對別人產生作用和價值。」
先醒來。否則,我們所做的事情可能正是讓我們陷於更深幻覺中的原因。如禪宗所說:「以盲引盲,相牽入火坑。」
關於禪
禪,源自梵文「dhyāna」。Jed 詳述了「真禪」與被大眾化、商品化的「假禪」有何天壤之別:
備注一下,由於西方早期是吸收日本傳過去的文化,所以雖然「禪」源於中國,但是西方沿用日語的 Zen,而不是中文的 Chan。
「禪,沒人在意心靈成長,沒人在意自我探索或自我領悟。他們沒有想要成為更好的人或成為更快樂的人,只想要醒過來。他們不跟隨心靈道路,而是單刀直入的覺醒道路。他們全心全意專注於那條熱切且專一的覺悟之路。沒有安慰獎,也沒有次要目標。他們追求的,就是完全的覺醒。」
例如,無門慧開禪師在《禪宗無門關》裡提到的,「如同吐出一顆熱鐵丸」。用 Jed 的話說:「真正的禪是關於從沉睡到醒來的最短路徑,沒有儀式、規則、教條,只有血淋淋的內心搏鬥。」
「覺悟不在於自我特質,而在於底層的真相。作為夢中的角色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,除非你的目標是覺醒,在那種情況下,夢中的角色必須被毫不留情地徹底消滅。但如果你渴望追求超越的喜悅、至高的愛、意識改變狀態、喚醒的昆達里尼、通往天堂的資格、解救一切眾生,或者成為最好的人,那麼恭喜你!你來到對地方了,這夢境的狀態,二元對立的宇宙。」
開悟時有一些難以言喻卻明顯的特徵。Jed 的描述與 U.G. Krishnamurti 及達摩、六祖惠能等禪宗經典的說法一致;我們也有類似的體悟:
「到了這裡,一切平靜無奇,沒有天使讚頌或霞光萬道。」
「你花了許多年的時間,一場又一場的戰鬥,每一場都比上一場更加艱難,從來沒有、絕對沒有預期過自己能在這一生獲勝。但有一天,它就那麼出現了。什麼都沒有。沒有敵人了,沒有戰鬥了。放下了那把似乎與你的手焊接融為一體的劍,當你撬開手指,鬆開的時候。一切對抗都結束了,一切需要完成的事也不復存在,永遠不會再有必須去做的事。即使到了這時,你很可能仍然不知道自己是什麼,也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。就這麼結束了,也沒有什麼來取而代之。在小說裡,你看到剛成為吸血鬼的人疑惑自己的新身份意味著什麼。」
「我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。空無是我的現實,無我、不二。這種狀態無法用語言形容,因為根本沒有『我』能說『我已開悟』。世上也不存在什麼『開悟的人』,我所呈現的 Jed McKenna,不過是隱形人身穿的衣裳,好讓我與他人互動罷了。」
沒有人能真正說「我開悟了」,因為「我」和「自我」的概念只存在於夢境中。開悟只是回到「本來狀態」。佛家稱此為「佛性」,U.G. Krishnamurti 說「自然狀態」,強調回歸「原本的自己」,而不是「外加」了什麼。「尋找開悟就像魚在海中找水。」禪宗也常說:「撥雲見日」,太陽本來明亮,一直存在,只是被烏雲遮蔽了。除去了虛假的障蔽,信念、自我框架,還是錯誤的假設,真相自然顯現。
這裡闡明一下「自我」與「無我」的概念:「無我」是跳出夢境狀態之外來看待幻相的現實。終極現實,在幻相外,沒有「自我」的存在。然而,你作為一個有身體和大腦的人,仍然生活在這個夢境狀態中。自我、你、身體、大腦、與世界是不可分割的,因此你無法完全拋棄「自我」而成為「無我」。只要你還活在這個物質世界或宇宙中,你就受到所謂「我」或「自我意識」的主觀意識與覺知。好比你要穿衣服和穿鞋子,但你不再被這些表象所欺騙。
因此,「覺醒」是一個極大的悖論,因為靈性追求的根本矛盾在於,自我渴望覺悟,但自我無法實現覺悟。自我無法達到無我。身心靈市場上試圖包裝覺悟,把覺悟縮減為你能夠實現的目標程度,學習愛與慈悲,回到天堂,回到當下。但那是自欺欺人,是在滋養自我,而不是消滅自我。
複雜的是,「追求無欲本身就是一種渴望,這就像一場追逐自己的尾巴的遊戲。」「『我』拋棄了『我』的幻覺,但卻依然作為『我』存在。這就是自我領悟的悖論。』但對於已經覺悟的人而言,並不覺得其中有任何矛盾。」
很多人會把禪與佛教視為同一物,但 Jed 對佛教的評語:
「我從來沒真正搞懂佛教。我懂禪(至少是我自己的簡化版本),但卻不明白它為何要把『欲望』視為壞,卻把『慈悲』視為好。」
禪與佛教的根基確實有別:一者聚焦開悟,一者也含有神秘成分。「『無執』並不是通往解脫的關鍵,而是解脫後的副產品,自然表現。」佛教強調止念、捨離,但禪宗講究更直接地「看破假相」。開悟不是為了讓大腦安靜而安靜;Jed 自嘲,他在洗盤子的時候念頭紛飛,小猴子腦袋,如果跟隨日本禪師,早就先被罰去廚房幹活十年了。
上述內容,終究只是概念。真正醒來,還得把自己送進手術室,進行 Jed 所謂的「靈性自我拆解(Spiritual Autolysis)」,清除一切虛假與雜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