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觀基因,一代人的創傷,卻成為代代子孫的傷痛

有些基因直接掌控生物特徵,好比眼睛虹膜的顏色,但有些則是被基因組外側的物質所控制,這類基因稱為「表觀基因組」(epigenome)。

表觀遺傳(epigenetic),相同的基因序列,但切換基因外部的標籤物質,也就能開啟或關閉特定行為特質的表達。

換言之,有些人雖然攜帶著嚴重抑鬱風險的基因,但由於基因外部的標籤標示著關閉,因此沒有遭遇過嚴重抑鬱。

在一個交叉撫育的研究中發現,出生時被老鼠媽媽照顧,辛勤舔拭的老鼠寶寶,「情緒」更加穩定。反之,出生時,缺乏照料,沒有被舔舐過的老鼠寶寶,會比其他被勤奮舔舐的老鼠寶寶更容易緊張焦慮。

更關鍵的是,這種影響往往是終生性的,小時候缺少照料的小鼠,雖然長大了,卻依舊容易緊張焦慮,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應激反應,也不會舔舐自己的老鼠寶寶,導致緊張的特質被延續下去,進入一種死循環。

另一個研究也證實了類似的效應,研究人員讓雄性老鼠「習得」害怕化學物質苯乙酮(acetophenone)的氣味,一種類似杏仁的氣味。

形成條件式的恐懼反應並不困難,在散發氣味的同時,對老鼠進行電擊,最終,老鼠的大腦會將氣味與強烈的疼痛感聯繫起來,只要聞到苯乙酮的氣味就會害怕地顫抖。

一件簡單的創傷事件不但改變了行為反應,也改變了大腦對於氣味的感知結構,經歷創傷的老鼠相較於對照組,發展出更多對於苯乙酮的氣味感知神經元。

不但是這隻不幸,被電擊,而心理創傷的老鼠,它的創傷經驗至少能夠延續兩、三代,它的兒子、孫子、曾孫,群子群孫⋯⋯聞到苯乙酮的氣味時,仍會出現相同的恐懼反應。單單一隻心理受創的老鼠,就能創造出一個莫名心理創傷的老鼠家族。

同樣的,人類也無法倖免這些遺傳特質,除非予以療癒,否則特定的行為模式或創傷可能一代一代接棒,不停地傳遞下去。

由於過去族群大規模被迫搬遷、土地被剝奪、文化習俗被破壞、精神的壓迫,這類事件所導致的「歷史性創傷」(historical trauma)體現在美國原住民的群體上。而受創的不只是原住民,也同樣影響著災難倖存者、或戰火、戰亂下的難民後代。

一場歷史性的悲劇不僅是一代人的悲痛,許多研究發現,受創的族群後代相較於沒有受創的對照族群,更容易出現抑鬱症、藥物依賴、父母教養、失業、生理疾病、自殺等問題。所累積下來的傷害成為跨世代的「代際創傷」(intergenerational trauma),祖輩所經歷的身心創傷化作無意識的悲痛,代代相傳。

Previous
Previous

正念冥想的好處,以及局限性

Next
Next

「現實」,抑或大腦構建的假象?一場真實的幻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