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眠作用 1:緩解疼痛,減輕焦慮,改寫大腦感覺詮釋

催眠的應用廣泛,無論是擺脫特定習慣,好比戒菸、減重,或是減輕焦慮、緩解疼痛等方面,皆有著顯著效果。

催眠可以幫助緩解手術後的疼痛和長期的慢性疼痛。有臨床研究報告指出,中度的催眠者,疼痛程度平均可減到約七成。原本疼痛是難耐的滿分10分,透過催眠減弱到7分甚至更低。

但為什麼催眠可以緩解疼痛?

也許你聽說過「幻肢痛」(phantom limb),有些人因為戰爭或病變被迫截肢,失去了手,卻依然能夠感覺到那隻手的疼痛。

而有時受傷的物理組織已經痊癒了,沒有物理損傷,痛覺感受器(nociceptor)卻繼續放電,產生相同的疼痛反應

這種情況可以解釋疼痛的感覺其實不是發生在手部感覺神經上,而是發生在大腦中。大腦製造出了疼痛的感覺。

換另一個情形來理解,手不小心摸到烤箱裡燒熱的鐵鍋,或是油炸時,一大滴滾燙的油炸飛了出來,皮膚被燙傷,起了水泡,非常疼痛。

此刻會覺得皮膚在痛,但事實上,皮膚本身並不會疼痛,而是受傷的皮膚發送神經訊號到大腦,大腦將傳送過來的神經訊號詮釋為痛覺。皮膚告訴大腦這一片區域受傷了,需要照顧傷口,需要冰敷或擦藥。

但疼痛其實是一種主觀感受,也就是說,被燙傷的傷口,究竟是五分痛,還是七分痛?這取決大腦對於痛覺訊號的詮釋。

我們知道,如果過度關注傷口,過度緊張,緊盯著傷口一直看,反而會增加疼痛的強度。對於類似的受傷程度,每個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痛覺程度的反應

在冥想和催眠過程中都會產生放鬆效果。但冥想更多的是關注,但抽離疼痛本身,不再專注於疼痛本身。但催眠的作用不太一樣,催眠改變了大腦對於疼痛體驗的詮釋

在催眠過程中,會進入 Trance,一種類似白日夢和冥想的半清醒的意識狀態。在這獨特的意識狀態中,聆聽催眠指令來調整大腦對於痛覺的詮釋。起初大腦認為疼痛感是 10 分,但重寫解讀後,調降為 7 分。

有趣的是,催眠不僅僅可以緩解疼痛,改變痛覺的詮釋,同樣的原理,也可以用來調整情緒反應,緩解負面情緒的強度,讓情緒變得相對容易控制。可用來緩解心理創傷、抑鬱、焦慮等狀態。

以個人經驗而言,過去遇到堵車會非常煩躁。理性層面,我不喜歡煩躁,也知道煩躁本身對於解決堵車問題無濟於事,但不由自主的煩躁,不可控的煩躁。

因此在催眠中,我嘗試緩解煩躁的程度,想像自己開車上高速公路,看見排了一長串的堵車畫面,感覺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,卻依然動彈不得,透過畫面的想像刻意誘發煩躁感。

於此同時問自己為什麼有強烈的煩躁感?靜靜感受,浮現出一種想法:「塞車在浪費我的時間,浪費我的生命」。

雖然堵車確實浪費時間,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實,但某種程度上,「塞車在浪費我的生命」是一種無意識,但自擾的認定引發了情緒,困擾了自己。

當下腦袋反覆想著:「天啊,我寶貴的生命就浪費在這車陣中,生命就這樣一點一滴的流逝,這個時間可以做好多事……前面的人為什麼一直踩煞車……」 

「浪費生命」的念頭引發急迫感,好像火苗一點一點吞噬了寶貴的生命。離不開這一長串一動不動的車流,越是動彈不得,也就越著急,越是不耐煩。

在催眠過程中,憶起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場景,覺察那些翻滾出來的情緒,覺察生理的反應,同時持續釋放情緒,持續放鬆身體。

這也就是在調整條件式的情緒模式,原本堵車會讓人非常的煩躁,但逐漸把情緒緩解下來。

如果你發現自己當下的情緒比較強烈,也可以透過眼動來減緩。

催眠和眼動所帶來的緩解情緒效果非常類似,一旦特定情緒模式被改變了,效果可能是持久性,但也可能是暫時性的,考慮到導致情緒的原因。

雖然緩解了情緒,但反覆性的問題,好比每天仍是被責罵,情緒則會漸漸累積起來。或是沒有改變自己的認知架構,好比自我貶低的思維習慣,相同的認定將會誘發相同的情緒,逐漸把自己拉回到過去的心境。這種情況就要進行自我拆解,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情緒? 

靜靜覺察的同時,我也發現一部分導致煩躁是性格使然,自己講求高效率的特質。但所有的性格都是兩面刃,高效率的好處是高效率,但壞處就是容易心急,情緒容易上來。催眠不一定能改變性格,也不一定需要改變性格,但可以調整特定性格所衍生的自擾擾人情緒。

結束後,回想堵車畫面,原本 7-8 分的煩躁感降到了 2 分左右。那是一種有趣的現象,有感受,但大幅減弱了焦躁的情緒。

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,也許一次的催眠就可以解決問題,但也可能需要多次催眠。但無論如何,當情緒被釋放了,模式被改變了,原本干擾自己的事物越來越無所謂,也就表示情緒被緩解了,被清除了。

Previous
Previous

厭世觀苦的修行,為何無法解脫?厭世的靈魂都去哪了?

Next
Next

催眠技巧:越是___,也就越放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