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世觀苦的修行,為何無法解脫?厭世的靈魂都去哪了?

印度自古以來,就有苦行的傳統,也就是以折磨身體的方式,自我折騰,來鍛鍊毅力、忍耐力,斷除欲念。

釋迦牟尼闡述自己曾經在苦行林苦修的經歷。

【我昔未成佛道時,爾時,依彼大畏山而住⋯⋯若復極盛熱時,野馬縱橫,露其形體而坐,夜便入深林中。若復極寒之日,風雨交流,晝便入林中,夜便露坐⋯⋯若我至塚間,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體⋯⋯有犛牛之處,設見犢子屎,便取食之,若無犢子屎者,便取大牛屎食之⋯⋯日食一麻一米,形體劣弱,骸骨相連,頂上生瘡,皮肉自墮,猶如敗壞瓠盧⋯⋯】《增壹阿含》

就不論釋迦牟尼吃進去的究竟是不是食物,或極少量的食物,或跳過飲食,近乎餓死的情況。或是練習無息禪,閉口塞耳,不呼吸,於是內聲如雷吼,極苦頭痛。

只有一顆誠摯的求道之心才能承受得起這些苦行,但終究無法因此成就解脫。六年後,瀕死的釋迦牟尼捨棄苦行,另求他法,並告誡弟子:「當知: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,不得上尊之法。」《增壹阿含》

雖然不是曾經的苦行,但為了出離,佛教的修行仍建立在苦難的基礎上,宣說種種苦。四聖諦: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。苦諦,生命是苦,二苦、三苦、八苦、一百零八苦、乃至無量苦;集諦,苦的起因,無明、貪、嗔、癡等;滅諦,除去苦,究竟涅槃,解脫生死煩惱;道諦,出離苦的修證法門。

這體現在「四念處」又稱「四念住」的觀修上,「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。」

【觀身如身、觀受如受、觀心如心、觀法如法】《阿含經》

除了如實觀照,拋去自身認定,拋去預設立場,來觀照一切事物的運行,純然地體驗身(身體)、受(感受)、心(念頭思維)、法(一切萬物)。

同時衍伸出一系列以厭世離苦為基礎的修行法門,觀苦、禁欲、鄙視身體、厭惡生命等。試圖觀苦來離苦的方式迫使自己產生厭世的態度,以此斷去執念,出離五濁惡世,跳脫輪迴。

【觀於樂受而作苦想,觀於苦受作劍刺想,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。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,觀於苦受作劍刺想,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、滅想者,是名正見。】《雜阿含經》

龍樹將其要義彙整為: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《大智度論》

觀身不淨,身念住的白骨觀,源於傳統印度沙門的不淨觀,觀想身體是具臭皮囊。觀想身體污穢不淨,身戴骷顱頭,腳踩屍體。想像墓地裡​屍體腐爛,發出陣陣惡臭,臭氣難耐。

【樂觀五陰如怨賊,樂觀四大如毒蛇,樂觀內入如空聚⋯⋯】《維摩詰經》

觀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猶如怨賊;觀想四大,地水火風所構建而成的幻相世界猶如毒蛇;觀想一切皆幻相。

佛教誤以為此方法可以對治欲望​,消除我執,卻無形中加重了精神壓縮,徒增自我矛盾與痛苦。

事實上,在《十誦律》中記載釋迦牟尼教授不淨觀時,不幸造成了自殺事件,死了一批和尚。

諸比丘勤修不淨觀故厭惡臭身,從住處出至梵志所讚言:『善人!可斷我命。』時彼梵志尋斷其命,如是二三乃至六十,以是因緣僧遂減少。

月十五日說戒時至眾僧減少,佛知故問阿難言:『今說戒日眾僧都集,何故減少?』

阿難白言:『世尊一時教諸比丘深修習不淨觀得大果大利,是諸比丘即勤修不淨觀,厭惡臭身,⋯⋯或以死人臭爛青瘀、鳥獸所食、膿血蟲出以繫其頸,是人厭惡深懷慚愧。是諸比丘修不淨觀,厭惡慚愧亦復如是。爾時或有發心欲死、歎死、求刀自殺、或服毒藥、或有自繫、或投高崖、或有比丘轉相害命。⋯⋯』

仔細想想,六道輪迴,厭世的靈魂都去哪了?

這不僅是佛教故事,也是我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領會。當協助他人清除能量場時,當事人過去觀修過的影像在我腦海中浮現了出來。

好比身體肌肉瘦得乾巴巴,皮包骨,皮膚枯乾,發黃發黑,剩下一份骨架。心境狀態很糟糕,悲傷,氣力虛脫,身體失去了支撐的力量,萎縮成一團。

另一次我感覺一個修行者的狀態,卻看到了一個通體腐爛的個體。肉體腐敗,出現一坑一坑的洞,好像 swiss cheese 上面的孔。感覺到他的心境極度痛苦和悲傷,為何自己努力修行卻走不出來,卻被困住了。

起初我不理解為什麼一位被尊稱為菩薩的個體會出現如此慘況?於是繼續觀察,後來讀取到了他給自己創造出來的內在現實,發現痛苦和肉體腐敗的形象源於他修煉的不淨觀。

我過去以為那些只是頭腦的想像罷了,但後來領悟所有的觀想都會成像成型,成為一個人的內在現實,在時空中成為現實。

當一個人活著的時候,內心是如何思考運作的,死亡時,肉體不在了,物質世界不在了,他就會進入自己所創建的內在現實。

事實上,這是佛教的一個誤區,這類修行本質上沒有根除煩惱,只是一種身心抽離的練習。以為抽離了思維,抽離了感受,抽離了情感,抽離了一切,也就不會產生煩惱。

身體僅僅是物質世界的耦合產品,它沒有犯任何錯,臆想著身體污穢不淨,猶如自體免疫系統產生了病變,頭腦不斷分泌有毒的念頭,耗損精神,排擠身體。

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罪業等修行方式是創造負面的內在現實。而觀修出來的痛苦慢慢侵蝕身心,對於一個人的心理或身體狀態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衝擊。

這類觀想會連結到了污穢噁心的場域或原型,對於身心產生不良影響,尤其對於能量場變化敏銳的人。

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生命中所經歷的「苦」是一個現實,但不能成為一種信念或認定。「知道」生命辛苦和「相信」生命就是辛苦是兩回事。

如果把苦當作一種信念,將離苦當成目標,一切修行以苦難為出發點,勞役心靈和身體,想像痛苦,讓痛苦超載,讓生命苦不堪言,而產生厭世的念頭,升起出離心。

猶如尼采在書中《查拉斯圖拉如是說》寫到的,「過去,靈魂輕蔑肉體,那時輕蔑被視作一種神聖之事,靈魂希望肉體骯髒、瘦弱和飢餓。以為如此就可從肉體和大地逃離。」

觀想種種苦,但如此一來,將自己困在世界是苦的認定中,無形中著相、住相了。因此厭世的靈魂不一定再次輪迴,因為不貪著物質世界,但飄浮在三界時空中,困在自己所構建出來的痛苦內在現實中。

Previous
Previous

閱讀解析:《金剛經》

Next
Next

催眠作用 1:緩解疼痛,減輕焦慮,改寫大腦感覺詮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