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
宗喀巴寫了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簡稱《廣論》,經文冗長繁複,並大量搜集且放大了許多佛教的修行誤區。
經文本身很荒謬,但更令人費解的是,有人把這些荒謬的東西當作至寶。
解析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
《楞嚴經》的開頭,阿難在乞食途中,經過了一處淫室,被摩登伽女以外道梵天咒所攝,引誘進淫亂之處,並被撫摩誘惑。佛陀放射寶光,宣說神咒。使那邪咒破除,並結集大眾進一步開演三摩地之真實義。
誠實地說,楞嚴經的東西繞來繞去,實在看不懂究竟要表達什麼,感覺是解文字謎。楞嚴經實在太深奧了,其他經文我都可以看出破綻,卻看不清楞嚴經的破綻,因為根本看不懂到底在寫什麼,整本的花巾結。
《我可能錯了?》一個錯誤的假設,害慘了一位誠心求道者
分享一本深深觸動我心靈的暢銷書 《我可能錯了: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》。歷經 17 年的艱苦的僧侶修行,卻始終未能找回 8 歲時那種彷彿 “回家” 的美妙感覺,令人感慨萬千。 之所以和大家分享這本書,因為在修行的漫漫長路上,我們與作者有著相似的修行心境,感同身受。全力以赴,投入在心靈的漫漫長路上,卻宛如置身於瑪雅的巨大迷宮中。真心希望這本書能為同樣在尋找心靈解脫之路的你,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,幫助你避開那些不必要的彎路,早日找到回家的方向。
解析《維摩詰所說經》
《維摩詰所說經》,又稱《維摩詰經》。主角維摩詰,以居士身份來教化大眾。維摩詰臥病在床,釋迦牟尼讓他的弟子去探病,但是因為某些原因表達自己不敢去的原因,以及對他的敬畏。
這篇解析中,會探討經文中有道理的地方,但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參雜在裡面。
如果我是禪師,可能會給維摩詰一記當頭棒喝,不要頭腦這麼雜亂,停不下來。表面上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其實在形而上的概念繞來繞去,似是而非的觀點,解釋繁冗,缺乏解決問題的針對性,繞得大家暈頭轉向。誠實地問自己,說那麼多,真正領悟真空了嗎?明心見性了嗎?各種個體、空間通來通去,究竟是神通還是小鬼通?
「戒定慧」的「戒」能生定力,生智慧?
如果解決了根本動機,你甚至會發現,善念或正念根本不需要練習。就像你不會去搶劫或虐待小貓小狗,這並不是因為有戒律或法律規範所以你不去做或不敢做,而是打從心裡,你根本就不曾有過那些想法。
厭世觀苦的修行,為何無法解脫?厭世的靈魂都去哪了?
「四念處」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,觀修出來的痛苦慢慢侵蝕身心,對於一個人的心理或身體狀態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衝擊。
觀想種種苦,但如此一來,將自己困在世界是苦的認定中,無形中著相、住相了。
為何發菩提心、佈施、行善、誦經皆是不究竟的「有為法」?
為何發菩提心、佈施、行善、誦經皆是不究竟的「有為法」?施捨的善行可以利益他人,助人行善無疑讓世界更加溫暖友善,正向思考或感恩轉化念頭也許提升心境,紓解情緒,但這些皆是世間的有為法,與覺醒毫無關係。
佛教的禪定 ≠ 禪宗的禪
任何需要用力的,皆不是真正的禪定狀態。
試圖將心念定在一處,維持定力,達到一種無念,只是壓抑念頭的訓練;打地鼠般地,不停捶打所有浮現出來的念頭;或透過冥想靜定來排除雜念,猶如用沈重的石頭,將狂風中飛舞的紙鎮住。
一種不停用力的作用,一種暫時性的體驗。
反之,禪宗的「禪」,是見到自性,回到本然狀態,一種恆久的狀態。
真正的禪定狀態不是透過勤修苦練,不是刻意練習,而是拆解自我框架後的結果。
拆除了所有信念框架,結果自然成,見到了自性,回到了本然,禪定成為一個人的現實,因此行住坐臥皆禪定。
為何佛教的「止觀」,禪宗卻稱之「住心觀靜,是病非禪」?
類似老子說的「致虛極,守靜篤」當內心的虛靜達到了極致,就會消解心智作用,而回歸於道。但在禪宗在《六祖壇經》中卻寫這類冥想為:「住心觀淨,是病非禪」與「又有迷人,空心靜坐,百無所思,自稱為大,此一輩人,不可與語,為邪見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