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世觀苦的修行,為何無法解脫?厭世的靈魂都去哪了?
「四念處」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,觀修出來的痛苦慢慢侵蝕身心,對於一個人的心理或身體狀態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衝擊。
觀想種種苦,但如此一來,將自己困在世界是苦的認定中,無形中著相、住相了。
為何發菩提心、佈施、行善、誦經皆是不究竟的「有為法」?
為何發菩提心、佈施、行善、誦經皆是不究竟的「有為法」?施捨的善行可以利益他人,助人行善無疑讓世界更加溫暖友善,正向思考或感恩轉化念頭也許提升心境,紓解情緒,但這些皆是世間的有為法,與覺醒毫無關係。
佛教的禪定 ≠ 禪宗的禪
任何需要用力的,皆不是真正的禪定狀態。
試圖將心念定在一處,維持定力,達到一種無念,只是壓抑念頭的訓練;打地鼠般地,不停捶打所有浮現出來的念頭;或透過冥想靜定來排除雜念,猶如用沈重的石頭,將狂風中飛舞的紙鎮住。
一種不停用力的作用,一種暫時性的體驗。
反之,禪宗的「禪」,是見到自性,回到本然狀態,一種恆久的狀態。
真正的禪定狀態不是透過勤修苦練,不是刻意練習,而是拆解自我框架後的結果。
拆除了所有信念框架,結果自然成,見到了自性,回到了本然,禪定成為一個人的現實,因此行住坐臥皆禪定。
為何佛教的「止觀」,禪宗卻稱之「住心觀靜,是病非禪」?
類似老子說的「致虛極,守靜篤」當內心的虛靜達到了極致,就會消解心智作用,而回歸於道。但在禪宗在《六祖壇經》中卻寫這類冥想為:「住心觀淨,是病非禪」與「又有迷人,空心靜坐,百無所思,自稱為大,此一輩人,不可與語,為邪見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