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《圓覺經》

《圓覺經》,全稱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,一本短的經文,內容結構和推論清晰,但誤以為既然一切皆是幻,所以將一切觀空觀幻,觀四大皆空。

一切幻相中的事物,包括生死、涅槃、覺悟這些概念,都像夢一樣虛幻不實,甚至連證悟本身和證悟者都不存在,但那是夢醒的領悟,不能說沒有夢醒,卻這麼認為,那仍舊活在幻中幻夢中夢。這也是《圓覺經》的誤區,仍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,沒有真正啟程,就以為到了。

沒有依照順序,而是依照類別排列。

無明,顛倒妄想,把幻相當真了

【若諸眾生本來成佛,何故復有一切無明?若諸無明眾生本有,何因緣故,如來復說本來成佛?】

白話:如果眾生本來就是佛,那為什麼還會有無明存在?如果無明本來就存在於眾生,那麼為何如來又說眾生本來成佛?

【善男子!一切眾生從無始來,妄想執有我、人、眾生及與壽命,認四顛倒為實我體,由此便生憎愛二境。於虛妄體重執虛妄,二妄相依生妄業道,有妄業故妄見流轉,厭流轉者妄見涅槃。由此不能入清淨覺,非覺違拒諸能入者,有諸能入,非覺入故。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,何以故?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,一切眾生生無慧目,身心等性皆是無明,譬如有人不自斷命。是故當知!有愛我者我與隨順,非隨順者便生憎怨,為憎愛心養無明故,相續求道皆不成就】

白話: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,妄想執著有『我』、『人』、『眾生』和『壽命』,把這四種顛倒的觀念當成真實的自我,因此產生喜歡和討厭兩種境。在虛妄的本體上又執著虛妄,這兩個妄想互相依存,就產生了虛妄的業道。有了虛妄的業,就會看到輪迴流轉;厭倦輪迴的人,又虛妄地看到涅槃。因為這樣,他們無法進入清淨的覺悟。不是覺悟拒絕他們,而是他們有能力進入,卻不是真的進入覺悟。所以,不管是動念還是靜下來,都還是迷糊。為什麼呢?因為從無始以來,他們被無明主宰,沒有智慧的眼睛,身心的一切本質都是無明,就像有人不會自己結束生命一樣。所以你要知道,愛自己的人,我就順著他;不順著我的人,我就討厭他。因為這種愛憎的心滋養了無明,不停求道也依然不能成就。

【云何無明?善男子!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,猶如迷人四方易處,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;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。】

白話:「無明」是什麼意思?眾生從無始以來,各種顛倒錯亂的認知,就像迷路的人分不清東南西北;錯把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元素當作是自己的身體,又把所接觸到的六塵境界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的影像,當成是自己的心。就像眼睛有病的人,在天空中看見本來不存在的花朵,或看成兩個月亮一般。

註解:

一切皆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四大元素暫時性的因緣和合,生老病死,成住壞空。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產生六識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,身體知覺感受的。誤以為幻相是自心的真實相,誤以為這世界是真實的,誤以為身體是真實的自己。

【善男子!空實無花,病者妄執。由妄執故,非唯惑此虛空自性,亦復迷彼實花生處,由此妄有輪轉生死,故名無明。】

白話:其實空中並沒有花朵,只是病人的妄念執著,看似有花。由於錯誤的妄執,不但誤解了原本虛空自性,也錯以為那個「虛幻的花」有生起之處。種種顛倒妄見,導致眾生困在生死輪迴中打轉,這就叫做「無明」。

【善男子!此無明者非實有體,如夢中人夢時非無,及至於醒了無所得;如眾空花滅於虛空,不可說言有定滅處,何以故?無生處故。】

白話:所謂的「無明」,並不真實,也沒有實體。就像夢裡的人物,做夢的時候似乎存在,但夢一醒就不見了;也像空中的幻花,消失在虛空中,無法說它有個確定的消失地點。為什麼?因為根本就沒有真實生起的地方。

【一切眾生於無生中,妄見生滅,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】

白話:一切眾生真實本性本無生滅,但誤以為有生有滅,所以困在生死輪迴裡打轉。

註解:把幻相當真了,於是困在幻相中。

【善男子!如來因地修圓覺者,知是空花,即無輪轉,亦無身心受彼生死,非作故無,本性無故。】

白話:如來在因地,還未成佛時,修習圓覺法門的人,明白這些生死種種,如「空花」般虛幻不實,也就不會落入生死輪轉中,也不會執著虛幻的身心而受生死。不是刻意去消除,而是本性「空無」,沒有真實的生死可得。

《圓覺經》基本上就是闡述一切皆是空無,虛幻不實。不落在『有』或『無』的對立中,這才是真正清淨覺性,隨順於圓覺法門。覺性就像虛空一樣,安住不動,沒有真正的生起與消滅。等同《心經》說的「不生不滅。」

【成道亦無得,本性圓滿故。】

白話:「成道」這個概念本身也不需再執著,因為自性本性本來圓滿。

註解:沒有錯,但也可能是一個誤區,自性本來圓滿,但被自性被蒙塵了,不然修行的意義是什麼?

一切皆幻,空中無花,唯病執妄

《圓覺經‧普眼章》的結語中,總結了《圓覺經》的三段式推理:

【一切諸眾生,身心皆如幻。身相屬四大,心性歸六塵。四大體各離,誰為和合者?如是漸修行,一切悉清淨,不動遍法界。無作止任滅,亦無能證者。一切佛世界,猶如虛空華,三世悉平等,畢竟無來去。】

  1. 【一切諸眾生,身心皆如幻。身相屬四大,心性歸六塵。】

在幻相世界中,這具身體只是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),物質與能量,暫時性的假合,虛幻不實。而這稱之為「心」的東西,本質上虛無不實,只是六根六塵,感官知覺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大腦所構建出來的虛幻現實。

  1. 【四大體各離,誰為和合者?】

既然身心是虛無不實的集合體,若四大分離,身心又在哪裡?這聚合而成的幻化身又是誰?

  1. 【如是漸修行,一切悉清淨,不動遍法界。無作止任滅,亦無能證者。一切佛世界,猶如虛空華,三世悉平等,畢竟無來去。】

無作,不動作,止息了一切,清淨一切,最終寂然不動,也就沒有什麼可證悟,「得證者」也就消失了,回到虛空。

止觀與禪那

奢摩他(止)

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取靜為行;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,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;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,如鏡中像。此方便者名奢摩他。】

白話:用清淨心靜下來修行,平靜念頭,止息意識的躁動,生起平靜的智慧,身心的雜念和塵勞永遠消失,內心生出寂靜輕安的感覺。因為寂靜,十方如來的心就在其中顯現,就像鏡子裡的影像。

三摩鉢提(觀)

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變化諸幻而開幻眾;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,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。彼觀幻者非同幻故,非同幻觀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;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。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。】

白話:知道心性和根塵(感官和外境)都是幻化,就用幻化的方法來消除幻化,變化出各種幻相來教化眾生。因為製造幻化,內心生出大悲和輕安,從這裡開始修行,逐步進展。觀察幻化的人和幻化本身不同,但觀察者和幻化都是幻,所以幻相最終會消失。

禪那(寂滅)

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了知身心皆為罣礙;無知覺明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、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;如器中鍠聲出於外,煩惱涅槃不相留礙,便能內發寂滅輕安、妙覺隨順、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。此方便者名為禪那。】
白話:不執著幻化和靜相,知道身心都是障礙,沒有執著於知覺,也不依賴任何障礙,就能超越有礙無礙的境界,自由使用世界和身心。就像樂器裡的聲音傳到外面,煩惱和涅槃互不干擾,就能內心生出寂滅輕安,隨順妙覺的寂滅境界,超越自己和他人,眾生的壽命也只是浮想。

簡單來說,三種法門:

  1. 奢摩他(止):止息心念。因為寂靜和極靜,一切相顯現,如鏡中反射出來。

  2. 三摩缽提(觀):觀想一切如幻,觀想四大分離。

  3. 禪那:不取一切相,不取垢淨,不取二元。

「奢摩他」也就是「止」與「毘婆舍那」也就是「觀」,合稱「止觀」。

接著經文教導用各種組合,只修奢摩他⋯⋯先奢摩他、後三摩鉢提⋯⋯先奢摩他、中三摩鉢提、後禪那⋯⋯齊修奢摩他、三摩鉢提、後禪那⋯⋯種種組合,共二十五種,但意義不大,本質上都是止念和觀空的練習。

除去「我」,除去一切相?

【我身本不有, 憎愛何由生?】《圓覺經・淨諸業障菩薩》

《圓覺經》反覆強調愛憎、貪瞋痴、嫉妒、貢高我慢等皆生於心,所有好壞念頭,所有的「相」都是出於「我」。如果「我」不存在,達到了「無我」,也就沒有了「我」的造作。因此《圓覺經》強調要破除所有相,我相、人相,清淨相、塵垢相,菩薩像、眾生相,甚至涅槃相。

但問題來了,身在物質世界中,從現實層面而言,身為人,居住在身體軀殼中,滅不了身,也滅不了心。「我」是生命作用的基礎,不可能無我,不可能沒有「我」這個觀察者的意識主體,不可能沒有思維運動,不可能將幻相真的觀空,不可能四大分解,除非人死了。

雖然《圓覺經》明白形而上的現象,但推導出了錯誤的修行方法,觀想一切幻滅,觀想四大皆空,這種策略並不現實。「止觀」和「禪那」落入不思不想的靜定中,長年靜坐不動,留在觀想滅度,不思不想,終其一生靜坐冥想。與花草樹木似乎沒有太大差異,也不會因為靜止了一切念頭而成就解脫。

況且如果像是《圓覺經》說的,身心是假合,四大分解,人死後,塵歸塵,土歸土,四大皆空,一切皆歸於空無,也就沒有了心,又何必擔心六道輪迴?幻相三界中,仍有一個可輪迴的主體,靈魂。所以無法像是《圓覺經》所說的,將一切觀作空無或幻就解脫了。

所以修證不是把一切觀空觀幻,而是像是《六祖壇經》所提到「用即遍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」,也就是「用而不住」。

【般若三昧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?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。用即遍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。但淨本心,使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,即名邊見。】《六祖壇經》

用即遍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,用而不住。只要清淨本心,使六識出六門,明白了幻相的本質,則不被六塵所蒙蔽,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自在解脫。若百物不思,斷絕思維,即是被認定給綑綁住,是錯誤的見解。

宴坐靜室,恒作是念

《圓覺經》在修行層面踏入了誤區,教導「奢摩他」,止觀中的「止」。

【奢摩他行,堅持禁戒,安處徒眾,宴坐靜室,恒作是念。】

白話:堅定地遵守戒律,安住於大眾中修行,寂靜處端坐在的房舍裡,持續觀想這個道理(一切皆是幻,身心是四大和合)。

【我今此身四大和合,所謂髮毛、爪齒、皮肉、筋骨,髓腦、垢色,皆歸於地。唾涕、膿血、津液、涎沫、痰淚、精氣,大小便利,皆歸於水。暖氣歸火,動轉歸風。四大各離,今者妄身當在何處?即知此身畢竟無體,和合為相,實同幻化。四緣假合,妄有六根,六根四大,中外合成,妄有緣氣,於中積聚,似有緣相,假名為心。】

白話:我這個身體,是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)暫時和合而成,毛髮、指甲、牙齒、皮肉、筋骨、骨髓、以及污穢物質都屬地;唾涕、膿血、津液、涎沫、痰淚、精氣等屬水;體內溫度屬火;呼吸及身體動轉屬風。如果四大分解了,所謂的「我這具虛妄的身體」又在哪裡?因此知道這個身體終究不是一個實體,看似有形有相,實則假合的幻化形象。只是四大暫時聚合而成,才有「六根」(眼耳鼻舌身意),六根和四大合在一起,形成各種感官、氣息的互動交流,看似有一個真實的相貌或現象,暫且稱為「心」,但本質上是一種假象。

【此虛妄心,若無六塵,則不能有。四大分解,無塵可得。於中緣塵各歸散滅,畢竟無有緣心可見。】

白話:這個虛妄的心,若離開了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就無法成立。沒有了六識,沒有了六塵,也就沒有了虛妄心。身體是四大假合,我、身體、心皆不存在,所以如果四大分解,那麼塵世不復存在,也就沒有了這個心。

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,幻心亦滅,幻心滅故,幻塵亦滅,幻塵滅故,幻滅亦滅,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。】

白話:若眾生的虛幻的身體滅了,虛妄的心滅了,外境幻塵滅了,無依可存,所謂的「幻滅」的概念也滅了,最終剩下不滅的自性和覺性。

【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】

白話:好比磨鏡子,鏡面上的汙垢磨盡,就會顯出原本的光明。

註解:鏡子本來明亮,只是被污垢所蒙蔽了。幻垢蒙蔽了自性,妄想執著蒙蔽了自性,拋去錯誤的認知認定則撥雲見日。

【善男子!當知身心皆為幻垢,垢相永滅十方清淨。】

白話:身心其實都屬於『幻垢』;若這幻垢徹底清淨,十方自然也一片明朗。

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,映於五色,隨方各現。諸愚癡者,見彼摩尼實有五色。】

白話:好比清淨的摩尼寶珠映照著五顏六色,但其實它本身清淨透明,沒有顏色,只是映照了外界的顏色;愚人以為寶珠裡真有那五色。

【善男子!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,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,亦復如是;由此不能遠於幻化。是故我說身心幻垢,對離幻垢,說名菩薩;垢盡對除,即無對垢及說名者。】

白話:圓覺本性清淨,但因應各種身心不同,而顯現不同的現象,但愚人以為本性就等於某個身心相,執著不放,被幻境束縛。因此我說身心是幻垢,離開了幻垢,就叫做『菩薩』。幻垢除盡了,連『在離幻垢』這個對立觀念也不需要了,也就沒有『垢』與『除垢』的名稱可言。」

註解:空性中無有一物可得。所謂的淨,所謂的不淨,皆是幻垢。相應於《心經》的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

【​善男子!此菩薩及末世眾生,證得諸幻滅影像故,爾時便得無方清淨,無邊虛空覺所顯發。覺圓明故顯心清淨,心清淨故見塵清淨,見清淨故眼根清淨,根清淨故眼識清淨,識清淨故聞塵清淨,聞清淨故耳根清淨,根清淨故耳識清淨,識清淨故覺塵清淨;如是乃至鼻、舌、身、意亦復如是。】

白話:一切眾生,因為覺察到「一切幻相都不執著」,就能達到無際無方的清淨、遍滿虛空的覺。因為覺性光明,因此『心』清淨了,所感知到的境界也清淨了,六根感知也清淨了,對應的識也清淨,因此所聞、所見、所嗅、所嘗、所觸、所思,通通都清淨了。

註解:這段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也是一種誤解。不會因為心清淨了,而十方法界都因此清淨,只能說不住。

【善男子!虛空如是平等不動,當知覺性平等不動;四大不動故,當知覺性平等不動;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,當知覺性平等不動。】

白話:虛空是平等不動的,應該知道,覺性也是一樣平等不動。而四大也是平等不動,應該知道,覺性也是一樣平等不動;乃至於各種法門也都是如此,平等不動的覺性。

註解:虛空是如如不動,覺性或自性也是如如不動的,但四大是變異的,八萬四千種法門也是變異的,都是虛幻的投影,所以不是平等不動。

【善男子!覺成就故,當知菩薩不與法縛,不求法脫,不厭生死,不愛涅槃,不敬持戒,不憎毀禁,不重久習,不輕初學。何以故?一切覺故,譬如眼光曉了前境,其光圓滿得無憎愛,何以故?光體無二無憎愛故。】《圓覺經・普眼菩薩章》

白話:

當成就者覺性圓滿,覺悟時,不再被「法」束縛,不被種種方法、教條或現象所束縛,因此不會追求從「法」中解脫。不厭惡生死,也不貪愛涅槃。不特別崇敬持戒,也不去憎恨破戒。不會特別看重久習者,也不會輕視初學者。

為什麼?因為本質都是同一個圓滿覺性,只是不同現象,沒有高下、憎愛等分別。就像眼睛的光芒能夠清楚地照見前方的景象,這光芒是圓滿的,能遍照,沒有憎愛好惡的分別。為什麼?因為光芒的本質是純粹的,沒有二元分別,沒有憎愛好惡的對立性質。

不落斷滅空

普賢菩薩請教釋迦牟尼:

【世尊!若彼眾生,知如幻者,身心亦幻,云何以幻還修於幻?若諸幻性,一切盡滅,則無有心,誰為修行?云何復說修行如幻?若諸眾生本不修行,於生死中常居幻化,曾不了知如幻境界,令妄想心云何解脫?】

白話:如果眾生已經知道這個世界如同幻相,自己的身心也同樣是幻相。既然都是幻,該怎麼用幻化的身心去修治幻境?如果所有幻境都滅了,連『心』也不存在,又是誰在修行呢?怎麼說修行猶如幻?如果眾生原本不修行,不明白自己處在生死輪迴中,幻相中,那麼妄想心又要怎麼得到解脫呢?

佛陀回答:

【善男子!一切眾生種種幻化,皆生如來圓覺妙心,猶如空花從空而有,幻花雖滅空性不壞;眾生幻心還依幻滅,諸幻盡滅覺心不動。依幻說覺亦名為幻,若說有覺猶未離幻,說無覺者亦復如是。是故,幻滅名為不動。】

白話:一切眾生所現的種種幻象,皆是由「如來圓覺妙心」(自性、本性、空性)而生起。好比天空出現了『空中花』,無中生有。虛幻的花朵雖然滅了,但空性不滅。眾生的幻心也是依幻而起、依幻而滅,等到諸幻都滅了,「覺心」就依然安住不動。甚至連『依幻來說的覺』也可以說是一種『假名的幻』,如果你執著有一個『真正的覺』,還是落在幻裡;同理,如果你認為『沒有覺』,那麼也是執著同樣的錯誤。所以,幻滅之後,稱為不動(如如不動)。

註解:自性,本質上「非有非無」。

【善男子!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,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,由堅執持遠離心故,心如幻者亦復遠離,遠離為幻亦復遠離,離遠離幻亦復遠離,得無所離即除諸幻。譬如鑽火兩木相因,火出木盡灰飛煙滅;以幻修幻亦復如是,諸幻雖盡不入斷滅。】

白話:對於一切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說,應當遠離所有虛妄的幻境。但『遠離』這個念頭本身也不可執著,連『遠離的心』也要遠離,乃至於離開『離遠離的心』,都要遠離。直到『無所離』時,才能真正脫除幻相。好比用木頭鑽木頭生火,一旦火出來了,木頭燒盡,也化成灰飛煙滅;同樣地,以『幻』來修『幻』,最後一切幻盡,但不墮入什麼都沒有的『斷滅空』。這叫做『以幻除幻,不落斷滅』。

【善男子!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,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】

白話:聲聞乘修行者所認知的涅槃境界,是透過徹底斷滅身心與語言來達成的,他們最終無法真正親證如來圓覺的境界。

註解:《圓覺經》明白不能用斷滅身心或語言的方式來達到覺性,但止觀在某種意義上,就是斷滅。

無漸次

【善男子!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;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,如是乃能永離諸幻。】

白話:只要明白「一切都是幻」,就已經離開幻了,不需要再做其他巧妙的方便;當離開幻時,其實就已經『覺』了,也沒有什麼先後次第可言。這才是一切菩薩以及末世眾生最根本的修行法門,能讓他們永遠遠離一切幻相。」

註解:

「無漸次」、「覺則無漸次」說得很對。見性不需要「漸次」修行,也沒有「漸次」見性,就只是撥雲見日。

然而,「知幻,即離幻」嗎?這類似《金剛經》中的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如果見諸相非相,就可以見如來嗎?不是的。如果沒有拆解,只能說是知道,但仍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。「知道」水的本質是清淨的,不代表水就清靜了;「知道」自性的本質是佛性,不代表就成佛了。仍需要經歷水質過濾的過程,一個洗刷自我的過程,才能回到自己的本來真面目。

【善男子!一切眾生皆證圓覺,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,爾時修習便有頓漸;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,根無大小皆成佛果。】《圓覺經・彌勒菩薩章》

白話:一切眾生皆本具圓覺,只因為各自所遇的善知識不同,依據他們所修習的因地法行,修行的方式便會有頓悟與漸修的區別。如果眾生能夠遇到如來所宣說的無上菩提正道,則無論根器大小,都能夠究竟成就佛果。

註解:某種意義上,《圓覺經》是說如果可以碰到成就者,走對了方法就可以頓悟,不用荒謬的三大阿僧祇劫。

佛教有一個自我矛盾,定義上,「聲聞」是聽聞佛陀教法而覺悟的人;而「緣覺」是靠自己的修行,沒有依靠佛陀的教導,而自行覺悟的人。但大乘認為二乘(聲聞、緣覺)沒有覺悟,或因為沒有發菩提心,只顧個人修行,所以無法覺悟。但事實上,發菩提心與覺悟是兩碼事。覺悟是見性,見本性,跟發菩提心沒有關係。

實相中,沒有菩薩,也沒有眾生

【善男子!此菩薩及末世眾生,修習此心得成就者,於此無修亦無成就。圓覺普照寂滅無二,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,猶如空花亂起、亂滅,不即、不離,無縛、無脫;始知眾生本來成佛,生死、涅槃猶如昨夢。】

白話:那些依此法門修習而得成就的菩薩、眾生,最終會發現根本『無修可修、無成可成』,因為圓覺之性本自寂滅無二。在這無二圓覺性中,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,恰如天空中幻花,一陣顯現、一陣消散,不可說它存在,也不可說它不存在,沒有所謂『束縛』或『解脫』。瞭解眾生原本就是佛,生死與涅槃都像昨夜的一場夢。

【善男子!如昨夢故,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、無滅、無來、無去,其所證者無得、無失、無取、無捨,其能證者無作、無止、無任、無滅,於此證中無能、無所,畢竟無證亦無證者,一切法性平等不壞。】

白話:就像昨天的夢一樣,應該明白,生死和涅槃其實沒有開始、沒有結束,沒有來、沒有去。所謂證悟的東西,沒有得到什麼,也沒有失去什麼,沒有拿取,也沒有放下。而那個能證悟的主體,也沒有刻意去做什麼、停下什麼、承擔什麼,或消滅什麼。在這個證悟的狀態中,沒有「能證」的東西,也沒有「所證」的對象,最終來說,根本沒有證悟這回事,也沒有證悟的人。一切萬法的本質都是平等的,不會壞滅。

註解:一切幻相中的事物,包括生死、涅槃、覺悟這些概念,都像夢一樣虛幻不實,甚至連證悟本身和證悟者都不存在,但那是夢醒的領悟,不能說沒有夢醒,卻這麼認為,那仍舊活在幻中幻夢中夢。這也是《圓覺經》的誤區,仍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,沒有真正啟程,就以為到了。

【善男子!圓覺自性,非性性有,循諸性起,無取無證,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。何以故?菩薩眾生皆是幻化,幻化滅故無取證者。譬如眼根不自見眼,性自平等。無平等者,眾生迷倒,未能除滅一切幻化,於滅未滅,妄功用中便顯差別;若得如來寂滅隨順,實無寂滅及寂滅者。】

圓滿的覺性本身不是固定的,而是隨著諸法之緣起而顯現。此法性沒有什麼可以執取,也沒有什麼可以證得。在真正的實相中,其實沒有菩薩,也沒有眾生。為什麼呢?因為菩薩和眾生都是幻化出來的,當幻化消失了,也就沒有什麼可執取或證得的人了。就像眼睛不能自己看見自己一樣,本性是平等的。不平等是因為眾生迷糊顛倒,沒能滅除一切幻化,幻化沒有消失,而妄想的作用顯現出了種種差別。如果順應如來的寂滅境界,其實沒有寂滅可得,也沒有「證得寂滅者」。」

【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,猶如空華亂起亂滅,不即不離,無縛無脫,始知眾生本來成佛,生死涅槃,猶如昨夢。善男子!如昨夢故,當知生死及與涅槃,無起無滅,無來無去。其所證者,無得無失,無取無捨;其能證者,無作無止,無任無滅。於此證中,無能無所,畢竟無證,亦無證者,一切法性平等不壞。】《圓覺經・普眼菩薩章》

幻相猶如空中妄見的幻化之華(花),空花從空而有,亂起又亂滅,沒有來,沒有去;沒有束縛,也沒有擺脫。明白眾生的自性本來就是佛,生死涅槃,猶如一場夢。

生死與涅槃,猶如昨夜之夢,沒有真正存在,也沒有真正消失;沒有來,也沒有去。覺證者,無得失,無取捨;沒有動作,沒有止息;沒有作用,沒有停止……沒有可證,因此也沒有證者,無有一物可得。

這相應於《心經》的「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;無眼耳鼻舌身意;無色聲香味觸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;無苦集滅道;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。」

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,本無修習及修習者。】《圓覺經》

Previous
Previous

解析《悟性論》

Next
Next

解析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