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
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簡稱《廣論》,15 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的著作。金剛乘(密宗)的教法則整理為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。

《廣論》內容繁冗,同時,也放大了許多佛教的修行誤區。

起信,視師如佛

「應於阿闍黎起如佛想,見為真佛。」

註解:刻意將導師視為佛陀,這也就是起信。要麼導師覺悟,要麼沒有覺悟,為什麼要把一個沒有覺悟的人當作覺悟者來學習?

「若無依止阿闍黎(善知識),則無從得真淨戒,亦無從得真三摩地,亦無從得真智慧。」

註解:找回自己的自性很不容易,所以找導師來協助解惑,但不代表不依止一個導師就無從覺悟。

無條件的起信,「雖犯戒等,亦應就其功德思惟,莫觀過失,悉無差別。」《廣論》

白話:即使這位師長犯戒,你也應該專注於他傳授法義的功德,而不要刻意觀察他的過失,這點是沒有差別的。這經文所描述的「成就者」究竟會不會犯戒?

「《寶雲經》云:『若知由其依止尊重,諸善增長,不善損減,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,或有智解或無智解,或具尸羅或犯尸羅,皆應發起大師之想。』」《廣論》

白話:如果知道依止師長能增長自己的善法、減少惡業,那麼不管你的師長學問豐富還是淺薄,有智慧或沒有智慧,持戒清淨或破戒犯過,都應該生起『大師之想』(把他當作佛陀一樣敬重)。

宗教常常說一些無法證偽的言論,但你不能起任何疑。一個上師是否有成就,他們認證說的算。一但毀謗上師,則要下地獄。

「《五十頌》亦云:「毀謗阿闍黎,是大愚。應遭疾癘及諸病,魔疫諸毒死,王火及毒蛇,水羅叉盜賊,非人碍神等,殺墮有情獄。終不應惱亂,諸阿闍黎心,設由愚故為,地獄定燒煑。所說無間等,極可畏地獄,諸謗師範者,佛說住其中。」」《廣論》

《尊重五十頌》強調:毀謗師長是極大的愚癡行為,將會感召疾病、非人傷害、死於魔障、水火毒蛇、盜賊劫殺,乃至墮入無間地獄,感受極大痛苦。

註解:毀謗任何人都不好,無論成就或沒有成就者,但也不至於需要威脅。

戒律

「心馬常馳奔,恆勵終難制,百利針順銜,即此別解脫。」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

白話:心像野馬一樣奔馳不定,難以制伏,所以用鋒利的馬銜才能控制。

這個馬銜就是戒。《廣論》認為需要透過戒律,來調伏心馬,以種種努力制伏它,使它朝向應該走的正確方向,一種馴服的方式。但覺醒本質上不是「馴服」你的心,而是去了解你的心,拆解困住自己的認定。

戒律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,究竟是教導愛與同理心,所以不傷害他人,還是教導對於後果的恐懼,傷害他人以後會被抓起來關,畏懼被法律制裁。如果一個人還需要戒律的規範,其實沒有達到覺醒的前提。

《廣論》的戒律規範巨細彌遺,連性行為都有規範,好比如果在危險、污穢、高低不平或堅硬之地進行,皆屬邪淫。

修行是尋找內心的簡單自在與輕鬆感,卻發現被套上更多規則,一堆限制,越走越複雜,越走越不自在。

世界有世界的遊戲規則,好比遵守交通規則、不去做一些為非作歹的事,但不是當作一種認定,一種框架。而戒律是一種莫名的限制,給自己上枷鎖。或是說,可以問自己需要戒律的理由是什麼?目的是什麼?戒律究竟對你起了什麼作用?

因果罪業

《地藏經》提到「南閻浮提眾生,舉止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這也是《廣論》的教導,一切都是罪。《廣論》甚至有一張關於惡業果報的對照表,殺生者、偷盜者、邪淫者⋯⋯會受到的果報。

論中提及「下士道」時,強調三惡道的恐怖、死後可能墮入地獄餓鬼等處。這類是沿襲古印度或古西藏時代,透過對「地獄苦」的詳細描述,讓信徒產生對惡業後果的畏懼,反覆強調因果業報的可怕,以嚇人、恐嚇的手法,讓人入教。

在「中士道」部份,強調三界輪迴充滿苦,需生起強烈出離心。「恐懼式」的修行起點,如此強調「恐怖觀」,反而造成無謂的心理負擔,甚至是一種恐嚇。

在〈皈依業果品〉與〈厭離下士道品〉等章節,論中屢次引用經教描繪三惡趣苦境,如:「若墮惡趣,與大熱鐵地獄,其苦不可言喻,悔亦無所及。」

怕死後掉入惡趣,於是《廣論》教導觀想地獄,但這不是一件好事,只是在製造莫名恐怖的內在現實。如果一個人可以想像得出那些噁心恐怖的地獄或惡鬼場景,表示恐怖埋藏在內心深處,成為了一個人的內在現實。如果你曾經觀想過這些場景,建議把它清理掉,不要成為埋藏在你內心一種無意識的內容物。

佛教透過因果業力,構建因果「必然性」,無端創造莫名恐懼,在內心中搭建出一個恐怖的內在現實。於是拿因果業力的框架去框別人,自己也被同樣的框所困著。真正有道德的人,不會舉著道德的牌子宣說道德,拿業力添加他人生命的重擔。

佈施供養

有些經文宣導無邊無際的佈施供養:

「恆以諸難施,妻子自命根,事自三昧師,况諸動資財。」《五十頌》

白話:對於上師,弟子要保持不惜任何珍貴之物來報答。就連妻子或自己的生命,這些最難捨之物,都應該願意布施供養,何況一般的財產。

「供養一千個善人,不如供養一個持五戒者……供養千億三世諸佛,不如供養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」

《入菩薩行論》有偈雲:「身及諸受用,三世一切善,為利諸有情,故當無惜施。」

白話:連身體、受用乃至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善根,都應為利益眾生而毫不吝惜地施捨。

獅子臥

「臨睡息時,應出房外,洗足入內,右脅而臥,重叠左足於右足上,猶如獅子而正睡眠。如獅子臥者,猶如一切旁生之中,獅力最大,心高而穩,摧伏於他。」

白話:睡前洗腳後,右脅臥、左足疊在右足上,如獅子般的睡姿。因為獅子力量最強大,內心威嚴、鎮定而穩重,能降伏其他動物。

獅子吉祥臥其實就是一種人為的認定,許多人在追逐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,要特定姿勢才叫「莊嚴」或「吉祥」,忙於追求一些表象,給自己套框架。獅子就是睡著了,隨便怎麼睡姿,就是如此簡單,如此自然。

「雖睡沈已,亦不忘念,睡不濃厚。」睡眠中保持警覺,只是導致睡眠問題。

漸進,次第

《廣論》說的「下士道—中士道—上士道」的「道次第」漸進修習,但其實覺悟只是撥雲見日,就回到本性,沒有次第漸修的必要。

菩薩分成幾地,修行分各種果位,其實沒有必要那麼複雜。

思維苦,起厭離之心

觀苦,思維苦,其實會衍生很多不必要的身心問題,我們在其他地方有詳細解說。

《廣論》強調「安受苦忍」,來培養接受痛苦的忍耐力,但這只是創造一種苦的內在現實,承受苦的能力並不能讓你覺悟。就像把學習這件事變得很痛苦,你的學習力也不會因此增長,你只會覺得學習很痛苦,甚至產生反效果。

人生也許充滿了苦難,「生命很苦」可能是一個不得已的現實,但不要故意去建立一套「生命很苦」的信念,無意識成為一種內在現實。

成長學習的過程中,覺醒和療癒的路上,往往不可避免內心的痛苦掙扎,但就是解決問題,解除造成痛苦的原因,不要閃躲內心的痛苦,但也不要刻意讓自己學習忍受痛苦。

止觀

《廣論》強調「正念」、「靜慮」、「止觀」的練習,讓內心專注而不散亂,但由其局限性。

止(奢摩他):

心安住在一處,不散亂。當心安定到一定程度,會產生身心的輕安,也就是「止」。

觀(毘缽舍那):

「觀」是在「止」的基礎上,對所有觀察,深入地思考,就是「觀」。

《廣論》教導:

  • 如果你貪欲很重,應該修習不淨觀。

  • 如果瞋恨心重,應修慈悲觀。

  • 如果愚癡重,應修緣起觀。

  • 如果傲慢心重,應修界差別觀。

  • 如果妄念太多,應專注在呼吸上(數息觀)。

止觀可以提高你對身心的覺察力,甚至達到靈性經驗,但僅此而已,不會因此覺悟。關於這類方式的局限性,我們在其他地方有深入探究。

冥想時,容易產生昏沉或掉舉,因為止觀這件事本身就非常無趣,即便你可以保持警覺,心不散亂,每天持續下來,最終你會發現覺察來,覺察去,作用不大。也許定中沒有昏沉、散亂,出定後身心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輕安,但本質上沒有解決根本問題,冥想變成一種不得不的練習,好像止痛藥一般暫時舒緩。

事實上,還有更有效的工具。你可以嘗試靜下來,全身放鬆,專注於聆聽自己的身心,或是嘗試眼動,問問自己的身體,你為什麼病痛?為什麼焦慮恐懼?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。

佛教整體而言,強調「無我」的觀修或修行。認為除去了所有基於「我」的執著,也就是成就解脫。但在幻象中,一個人不可能沒有「我」,不可能沒有一個主體,這也是我們在其他內容解釋的。於是佛教的修行陷入了嘗試「無我」,卻又不可能真正「無我」的困境。試圖觀修「無我」,將一切觀空觀幻,抽離六識,用戒律來阻絕慾望。

守護六根

《廣論》所採取的方式是防止,阻斷六根生六識,只是眼睛不看,耳朵不聽,並不是真正的不住。

「若由忘念煩惱熾盛,起罪惡心,亦由防護而能止息。」

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遇境時,生起六識(眼識、耳識等),因此小心防止意識對於喜歡的境界產生貪欲,或對不喜歡的境界生起瞋恨。努力避免對境界產生執著或煩惱。立刻不讓根門(如眼睛)自由放縱地觀看、聆聽或接觸,而及時制止。為了避免內心受到染污,使內心經常安住於善的狀態,或中性(無記性)的清淨狀態。

念死

念死的作用,引用《大般涅槃經》的「所有觀想中,念死無常最殊勝,因為透過念死,能去除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裡的一切貪欲、無明、我慢。」

《本生論》「人們忙著擔心很多事,但有什麼比死亡還無法逃避呢?若是明白了這個道理,人們不會再做讓自己臨終懊悔的事。」

註解:思維生死無常確實是一件功課,讓我們不能再逃避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,但如果當作一種觀想,會導致一個人消極,失去了生命該有的活力與動力。

有為法

「若不能真換,自樂及他苦,非僅不成佛,生死亦無樂。」

白話:如果不真實地去實踐「自他相換」(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,別人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),不只是無法成佛,甚至連輪迴中暫時的快樂都無法真正獲得。

註解:成就解脫跟「自他相換」無關,發菩提心,培養慈悲心,同理,愛他人如愛自己,捨棄自己的自私,這些都是很好的修行,但與覺悟無關。

佈施、持戒、忍辱,與覺悟無關。

積累福慧資糧,與覺悟無關。

過午不食,與覺悟無關。

與覺悟毫無關係的修行方式,是有為法,世間法。你可以選擇做或不做,但本質上不會因為你做或不做而覺悟或不覺悟。

觀想佛像

這類修行有其危險性,因為身體敏感的人可能會連結,而且連結的不會是真正的佛,因為真正的佛沒有這些形象。就像《金剛經》寫的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
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所以為什麼要觀想虛妄的佛像,自心是佛,為什麼向外找佛?

空性

《廣論》後面幾個章節,試圖解釋空性,但繁瑣複雜。猶如作者宗喀巴在解一道數學題,但解不開,於是越解越複雜,公式越寫越長,跑出各種名相,全絞在一起。

Previous
Previous

解析《圓覺經》

Next
Next

解析《六祖壇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