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《妙法蓮華經》

《法華經》,全稱《妙法蓮華經》,是大乘佛教的經典,對於淨土宗尤其重要。強調一切眾生本具佛性,只要發菩提心,堅定信心,種福田,皆有機會成佛。

《譬喻品第三》中的「火宅三車喻」:三界如火宅,但眾生沉迷其中不知,所以佛陀以方便法世現,先許諾種種寶車:羊車、鹿車、牛車(三乘法: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),引誘眾生精進修行,再給予一輛「大白牛車」(佛乘),引導眾生脫離火宅。但其實無數的方便法門、種種因緣和譬喻向眾生說法,依舊只是為了那一個佛乘。

《信解品第四》中的「長者與窮子喻」:窮困的孩子因生活艱苦流落他鄉,終於來到富有父親所在的城市。父親因多年未見而懷有遺憾與悔恨,見孩子形容憔悴、衣衫襤褸,心中既驚又憐,便以各種方法勸孩子留家,提供幫助。雖然孩子起初抗拒,但在父親的智慧與慈愛感召下,逐漸體會到父愛真諦,最終獲得父親豐厚的庇護。世間眾生如同這些孩子,一開始沉迷虛妄享樂,對生死苦難漠不關心;而當佛陀以無量智慧和方便法門教化他們後,最終能覺悟脫離痛苦,證得究竟涅槃。

【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三。】《方便品第二》,意指通往成佛之路只有一條,沒有二乘、三乘,最後都趣向成佛的究竟大道,但翻遍了經文也沒有任何具體「佛乘」的修行方法。更多只是不知所云,天方夜譚的故事。

在《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》舍利弗曾對龍女說:「你女身污穢,非修法器具,如何得究竟菩提?佛道遙遠,需歷無量劫苦行;女人身有五障,難成佛。」於是龍女獻出一顆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供佛,佛立即受納。龍女問:「世尊,獻寶迅速否?」答:「非常迅速。」她又請道:「以神力觀我成佛,速於此!」龍女忽然被變為男子,具足菩薩行,前往南方無垢世界,端坐寶蓮華上,成就正覺,開始講法。遠處齊聲歡喜,敬禮讚歎,無量眾生聞法頓悟,得不退轉果。

火宅三車喻

有一位大戶人家,家中住著一位年邁而富有的長者,其宅院廣大、田產充裕,但院中僅有一扇門,住著一百、二百甚至五百個兒子。某日,宅邸因老化、牆壁裂落、柱子腐爛,梁棟岌岌可危,突然大火從四面燃起,火勢洶湧,席捲整個宅院。長者極度驚恐,他心想:「我可以從這狹窄的門口逃出保全性命,但我的兒子們正沉迷於院中嬉戲,對火災毫無警覺。」他急忙呼喊,懇請兒子們趕快逃離,但無論如何呼喚,孩子們依然只顧著玩耍,不知火情之危。

眼見火勢愈演愈烈,長者心中急生一計,便對兒子們說:「你們平日最愛玩耍,追求那些稀奇玩具;若不趕緊逃離這火宅,日後必定懊悔。門外現有各式豪華玩具車——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隨你們選擇。快出來吧!」果然,兒子們一聽,心中充滿渴望,爭先恐後地推擠著衝出火宅,安全抵達院外廣闊的道路上,心情既平靜又喜悅,紛紛向父親索要那承諾已久的玩具。長者遂分發給每個兒子一輛裝飾華美、鑲滿寶物、懸掛鈴鐺的大車,並有白牛拉車、僕從護衛,讓每個兒子都騎上前所未有的豪華大車,遠超原先所望。

佛陀說:「正如這位父親救子,我亦如世間眾生之父,見眾生因貪著、無明、憂患而苦受煎熬。眾生修行可分為三乘:首先,聲聞乘者,好比那些急於逃出火宅去玩羊車的孩子,他們修行以斷除煩惱、求得解脫;其次,辟支佛乘者,如同追求鹿車的孩子,他們通達因緣法,逐步覺悟;最後,菩薩乘者,就像那渴望牛車、急於離火宅的孩子,他們不僅救度自己,更發願利益眾生,追求究竟覺悟。

佛陀接著問舍利弗:「你認為這位長者用豪車引誘兒子逃離火宅的做法,是否虛妄?」舍利弗回答:「並非如此。父親此舉正是為了保全兒子性命,儘管方法巧妙,但目的在於救人脫險,絕非虛妄之舉。」正因我運用智慧與方便法門,分別以這三乘法指引眾生走出生死火宅,令他們從苦海中脫離,最終獲得真正的解脫與安隱。

自詡「此經第一,諸經之王」

經文自詡【此經第一,諸經之王】和【法華最第一,汝當為說,妙法華經。】宣稱末法時代,宣傳這部經文的重要意義。不斷強調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解說此經的功德無量,有多麼殊勝【若人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《法華經》,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。】《法師品》甚至治百病【若人有病,得聞是經,病即消滅,不老不死。】《藥王菩薩本事品》

如果你閱讀過許多佛經,大概會發現由於年代和紀錄者的不一樣,佛經風格都有一些差異。許多大乘佛經有一種典型風格,就是無厘頭的誇示。佛為眾弟子說法,神鬼天人都來集,大篇幅的人物出席表。開示無上妙法,法會無比殊勝,示現神通,大地震動,寶佛塔從地下湧出來,天雨妙花,天華亂墜。法華經完全具備這項特點,甚至更甚其他。

佛塔信仰

【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】《方便品》

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這類信仰的起源,日本佛教學者,平川彰在《印度佛教史》提到「佛塔信仰」的概念:

「考慮大乘的興起之時,不能無視於佛塔信仰,因為以《法華經》及《阿彌陀經》為始⋯⋯大乘佛教裡重要的『救濟佛』信仰,可說是來自於佛塔信仰。」

後人為了讓在家信眾有依據,有傳教的場所,於是建佛塔寺成了一件大事業,於是漸漸成為一種慈悲救濟的信仰。

平川彰在《法華思想》一書中提到:

(法華經的)「方便品」裡亦不斷地闡述造佛塔、造佛像、或禮拜佛塔、禮拜佛像等就可為「成佛道者」;甚而童子戲以聚沙成塔、或入佛塔稱以「南無佛」一聲,即可成佛道。

而此,實是因與「信」而成佛的顯示,與所謂的「佛塔信仰」的關係極深。故不求以嚴格的修行,而只倡以由信而成佛,實是法華經的一顯著特色。

在《法華經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》這一品特別著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度。無論眾生在何處,若遭苦難,只要一心虔誠念名號『觀世音』,菩薩便會聽見呼喚,隨即救援,令其脫苦。若有眾生身處大火,只要念『觀世音』,即使火勢猛也不受傷;若有人乘船行於驚濤駭浪之海,呼念其名便能使船隻停靠於安全的淺水區。很明顯的,這類信仰已深入民間,成為重要的精神依止與祈禱的對象。

身命尚可布施,何況其他

【彼菩薩欲供養此《法華經》,即於佛前,燃其身臂……如是無數百千萬億歲,以此供養法華……】《法華經・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
藥王菩薩過去以自身燃臂作為至誠供養,體現捨身供養是出自大悲、無畏的精神。

【吾於過去無量劫中,求法華經,無有懈惓。於多劫中常作國王,發願求於無上菩提,心不退轉。為欲滿足六波羅蜜,勤行布施,心無悋惜,象、馬、七珍、國、城、妻、子,奴婢、僕從,頭、目、髓、腦,身、肉、手、足,不惜軀命。時世人民壽命無量,為於法故,捐捨國位,委政太子,擊鼓宣令四方求法:『誰能為我說大乘者,吾當終身供給走使。』時有仙人來白王言:『我有大乘,名妙法華經。若不違我,當為宣說。』】《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

我在無數過去劫中,一直孜孜不倦地求取《法華經》,從未有任何懈怠。在那許多劫中,我曾化身為國王,發願要追求那無上的菩提,心志始終不曾退轉。為了圓滿六波羅蜜,我勤勉布施,從不吝惜:無論是象、馬、七寶、國土、城市、妻子、兒女、奴婢、僕從,甚至連我的頭、眼、骨髓、腦、身軀、肉體、手腳,都毫不吝惜地捨棄,甚至連性命也不放過。

【爾時,諸菩薩、天、人、阿修羅等,見其無臂,憂惱悲哀而作是言:『此一切眾生憙見菩薩,是我等師,教化我者,而今燒臂,身不具足。』于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,於大眾中立此誓言:『我捨兩臂,必當得佛金色之身,若實不虛,令我兩臂還復如故。』作是誓已,自然還復,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。當爾之時,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,天雨寶華,一切人、天得未曾有。】《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
菩薩、天、人、阿修羅等眾見供養者因火焚而失去了雙臂,紛紛感到憂慮悲哀,說道:「這些眾生憙見菩薩是我們的導師,教化我們;可是如今他們雙臂受損,身體不全了!」當時,所有眾生憙見菩薩在大眾中立下莊嚴誓言:「即使我捨棄了我的雙臂,我也必定能獲得佛那金色無比的身體;如果這福德不虛幻,我的雙臂必定會恢復如初!」他們一立下此誓,便自然恢復了雙臂,這全因這些菩薩積聚了深厚的福德與智慧。就在那時,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發生了六種震動,天上降下了無數寶華,所有人天皆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奇景。

註解:

「身命尚可布施,何況其他。」性命都不要了,還有什麼東西不可以布施出去的。建立了一個可怕的觀念,什麼都可以佈施、供養,什麼都可以捐出去,你的錢財、妻子、子女,一切的一切。

反過來說,如果你不願意佈施出去,你就是沒有大悲,不夠慈悲怎麼可能成佛?不願意佈施,就是你不夠誠心,不夠誠心怎麼可能成佛?把人推入道德困境。

幻中幻,夢中夢

【爾時世尊說是偈已,告諸大眾,唱如是言:「我此弟子摩訶迦葉,於未來世,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,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,廣宣諸佛無量大法。於最後身,得成為佛,名曰光明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國名光德,劫名大莊嚴。佛壽十二小劫,正法住世二十小劫,像法亦住二十小劫。國界嚴飾,無諸穢惡、瓦礫荊棘、便利不淨。其土平正,無有高下、坑坎堆阜。琉璃為地,寶樹行列,黃金為繩,以界道側,散諸寶華,周遍清淨。其國菩薩無量千億,諸聲聞眾亦復無數,無有魔事,雖有魔及魔民,皆護佛法。】

「我的弟子摩訶迦葉,在未來世中,必將受三百萬億尊佛供養、恭敬、讚美,並廣傳無量佛法。到了他最後身時,他必定成佛,得名為光明如來⋯⋯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

他的佛國將名為『光德國』,這一劫數叫做『大莊嚴劫』。在那裡,佛陀的壽命為十二個小劫,正法在世間持續存在二十個小劫,佛像的存在也維持二十個小劫。

這個國家的邊界裝飾得十分嚴整,沒有任何污穢、瓦礫、荊棘或不淨之物;土地平整均勻,沒有高低起伏或坑坑洼洼。地面猶如琉璃般晶瑩剔透,排列著寶樹,邊界以黃金繩索劃定,道旁散佈著各種寶華,使得整個國土清淨而美好。

在這個國家裡,菩薩的數量多達無量千億,聽法的眾生也數不勝數;國中沒有惡魔作亂,即使有魔或魔民出現,他們也都會護持佛法。」

註解:

所謂的佛國其實就是幻中幻,夢中夢,活在自己投射出來的想像中。

不順我者,則恐嚇威脅

【有人求福,隨其所欲娛樂之具,皆給與之。一一眾生,與滿閻浮提金、銀、琉璃、車𤦲馬腦、珊瑚、虎珀,諸妙珍寶,及象、馬車乘,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。是大施主,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,而作是念:『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,隨意所欲,然此眾生,皆已衰老年過八十,髮白面皺,將死不久,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。』即集此眾生,宣布法化,示教利喜,一時皆得須陀洹道、斯陀含道、阿那含道、阿羅漢道,盡諸有漏,於深禪定皆得自在,具八解脫。】《​​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
那些德行高尚的男女,因聽聞佛法而生歡喜,積累了無量功德。試想,在無數阿僧祇世界中,無論眾生形態如何,只要有人根據需要隨意供給快樂之物(如金、銀、琉璃、車馬、珍寶及宮殿樓閣),眾生便能得到滿足。若大施主持續布施八十年,最終心生感慨:「我已供給眾生無數享樂之物,但他們終究年老走向生命終點,我應以佛法引導他們。」於是,他召集眾生廣傳佛法,結果眾生迅速證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與阿羅漢果,除盡煩惱,獲得自在與究竟解脫。這大施主的功德,豈不是極為巨大嗎?

【「又,阿逸多!若人為是經故,往詣僧坊,若坐、若立須臾聽受,緣是功德,轉身所生,得好上妙象、馬車乘、珍寶輦輿,及乘天宮。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,更有人來,勸令坐聽,若分座令坐,是人功德,轉身得帝釋坐處,若梵王坐處,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。

「阿逸多!若復有人,語餘人言:『有經,名法華,可共往聽。』即受其教,乃至須臾間聞,是人功德,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,利根智慧,百千萬世終不瘖瘂,口氣不臭,舌常無病,口亦無病,齒不垢黑、不黃、不踈,亦不缺落,不差、不曲,脣不下垂亦不褰縮、不麁澁、不瘡胗,亦不缺壞,亦不喎斜,不厚、不大,亦不黧黑,無諸可惡。鼻不匾㔸,亦不曲戾,面色不黑,亦不狹長,亦不窊曲,無有一切不可喜相。脣舌牙齒悉皆嚴好,鼻修高直,面貌圓滿,眉高而長,額廣平正,人相具足,世世所生,見佛聞法、信受教誨。】《​​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
再者,阿逸多,假如有人因這部經而前往僧團,不論坐著或站著,只要聽上一會兒,因這份功德,他轉生後便能獲得極佳的美貌,乘上豪華馬車、享用珍寶輦輿,甚至能乘坐天宮;若在講法之處有人安排座位,那麼他轉生時可能獲得帝釋、梵王,甚至轉輪聖王的寶座。

此外,阿逸多,假如有人邀請他人一起去聽名為《法華》的經,只要對方願意聽片刻,那麼此人的功德便會使他轉生時與護持此經的陀羅尼菩薩同處一處,獲得卓越智慧與福德,並且在無數世中永不失言,口中不生惡臭,舌頭、口腔、牙齒都保持健康:牙齒不會變黑、變黃、缺失或錯亂;嘴唇也不會下垂、萎縮或粗糙;連鼻子、臉色、眉目等外貌特徵,都會保持端正美好。這樣的人在未來每一世,都能見到佛、聽到法,並虔誠接受佛的教誨。

註解:

威脅利誘。

【若不順我咒,惱亂說法者,頭破作七分,如阿梨樹枝。如殺父母罪,亦如壓油殃,斗秤欺誑人,調達破僧罪。犯此法師者,當獲如是殃。】《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》

若有人不順從我的咒語,擾亂講法,將會受到極重的懲罰:他的頭會被打破成七塊,猶如阿梨樹的枝條被折斷;這懲罰就像犯了殺父母的罪一樣,或像在秤斗中欺騙、破壞僧團紀律那樣嚴重。凡冒犯這位法師的人,必定遭此厄運。

註解:哪個心善慈悲的人能想出這麼邪惡的咒語?

結語:《禪宗無門關》的評價

事實上,經文看似說了很多,但一遍遍仔細研讀下來,卻又好像什麼也沒說,猶如安晚居士在《禪宗無門關》的後記:

【經云:『止,止,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』。安晚曰:『法從何來?妙從何來?說時又作麼生?豈但豐干饒舌?原是釋迦多口。這老子照作妖怪,令千百兒孫被葛藤纏倒,未得頭出。似這般奇特話靶,匙挑不上,甑蒸不熟,有多少錯認底。』】

《法華經・方便品》:「住口,住口,不必多說,我的法門奧妙難以思議。」

安晚居士評論道:「法從那裏來?妙從那裏來?說的時後,又怎麼生出一堆話來?豈不是說了一些無用的話?原來是釋迦牟尼多嘴。這老家伙乾脆弄出一套妖魔鬼怪的把戲,害得成千上萬的弟子,如同被藤蔓纏住一般,至今還沒露頭,未能從中解脱。像這般稀奇古怪的話語,湯匙挑不起來,蒸鍋蒸不熟,不知道把多少人帶入錯誤了。」

壓縮版的《法華經》經文如下:

如是我聞,一時佛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。當時世間苦厄,萬象紛亂,而佛以大悲心,示諸眾生:『一切眾生皆具佛性,無有差別,皆能證得正覺。』正如經云:「眾生本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,惟因無明而不見。」故當除愚癡,發心修行。

其佛說法,現於無量,神通變化,不可思議。及諸大士,菩薩白佛言:「今佛世尊欲說大法,雨大法雨,吹大法螺,擊大法鼓,演大法義。」光明威曜法雨的殊勝場景。

佛諸神匯集,諸天、龍、神、夜叉、阿修羅、人非人等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,諸天人民,數如恒沙,皆共合掌,聽受佛語,聞皆歡喜,皆得三明,具六神通,住八解脫,有大威德。    

爾時佛告菩薩:「法華最第一,汝當為說,妙法華經。」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此經,功德不可數。

諸佛甚難值,億劫時一遇。世尊大慈大悲,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常有生老、病死憂患,如是等火,熾然不息。⋯⋯唯我一人,能為救護。」

「有經,名法華,可共往聽。」即受其教,乃至須臾間聞,是人功德,轉身得與菩薩共生一處,利根智慧,百千萬世終不瘖啞,口氣不臭,口亦無病,齒不垢黑、不黃、不疏,亦不缺落、不差、不曲⋯⋯無有一切不可喜相,唇舌牙齒,悉皆嚴好,鼻修高直,面貌圓滿,眉高而長,額廣平正,人相具足,世世所生,見佛聞法,信受教誨。百穀苗稼,甘蔗葡萄,雨之所潤,無不豐足。

皆共成佛道的大願,若諸菩薩,智慧堅固,了達三界,求最上乘,是名小樹,而得增長。乃至童子戲,聚沙為佛塔,畫作佛像⋯⋯漸漸積功德,具足大悲心,皆已成佛道。供養眾僧、供養此塔、供養經卷、供養佛塔、禮拜供養、以身供養,施佛及僧,不惜身命,所得功德,亦復無量。

佛告比丘:『凡修此法者,當除貪瞋癡,修心靜念,常懷慈悲,廣行善事。見性即是見佛,故須勤勉,莫令怠惰。正如大經所示:「心若明鏡,萬法映現。」由此大道,能令眾生遠離生死苦海,得無上涅槃之樂。得此法者,無論貧富貴賤,皆可成佛。』眾聞是語,咸發信心,勤修苦行,以求究竟圓滿之覺悟。

大乘妙法,源於無上真理。菩薩行中,盡顯慈悲智慧,發大願以救度一切苦厄眾生。遍灑甘露,令眾生除苦得樂。昔賢曾言:「法華之光,普照虛空。」故修者當捨執見,入正覺門。

如是,法華迷經昭真,普照大千,眾生得果,共證明燈普渡眾生同覺。

《法華經》壓縮版,完結。

Previous
Previous

《靈性關悟不是你想的那樣》傑德・麥肯納 — 靈性免責聲明

Next
Next

解析《維摩詰所說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