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戒定慧」的「戒」能生定力,生智慧?
「戒定慧」的「戒」其實是一種很粗糙的手段,如果需要戒律才能修行,就好像需要有法律的約束才不會偷竊,不會犯罪。如果不犯罪的原因是因為怕進監獄,怕受到懲罰。那就像動物一樣,透過一種壓制性,外部箝制的力量來馴服,那麼這種情況,那麼要修證可能很困難,更不用提定力、智慧、或成就解脫了。
戒律是以一種壓抑的方式,透過恐懼來壓制一個人的行為和想法,但這個手段本身並沒有真正改變一個人底層的思維邏輯,沒有真正正視和解決驅動一個行為模式底層的根本原因。因此特別重視戒律的人群尤其喜歡談業力,談因果業報,透過對於業報的恐懼來制約某些行為或想法,一個極為粗糙的方式。
所以讓我們換個思考方式,與其用戒律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抗行為或想法,我們來探討根本原因,問問為什麼,為什麼一個人要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?為什麼會有邪惡的念頭升起?為什麼腦袋胡思亂想?如果你認為戒律的規範對你而言很重要,那我們進一步探討,為什麼你需要戒律,一種外部規範來管教自己?什麼原因讓你踰越?當我們理解並解決了原因,自然也就不會衍生出後果。那麼也就會發現戒律本身並沒有實質存在的價值。
也有人解釋「戒律」並不是那麼粗糙的規則,而是讓心維持在善念或正念的狀態,當作一把量尺,一種參考規範,但這種方式仍是一種需要用力的動作,需要努力,小心謹慎的守住底線,不讓自己不小心犯戒。回到犯罪的概念,我們無法真正用法律來教化的人心,那只是在守一條底線,最後一層維護社會秩序的安全網,戒律也是一樣的。所以回到根本問題,問問為什麼會出現那些想法,出現那些行為?
如果解決了根本動機,你甚至會發現,善念或正念根本不需要練習。就像你不會去搶劫或虐待小貓小狗,這並不是因為有法律規範所以你不去做或不敢做,而是打從心裡,你根本就不曾有過那些想法。
當我們把錯誤的信念清除後,就像一杯水回到它最原初純淨的本質。它本來就是純淨的狀態,自然流動。哪來的善,哪來的惡?哪來的正念?哪來的邪念?這也才是真正跳脫了「二元對立」的狀態。你關心他人並不是基於某種淺薄的戒律規範,不是因為經文告訴你「你應該關心他人,不要欺負他人,不要傷害他人」關心他人是因為打從心底,基於同理心,自然而然的所產生的結果。
這又猶如《六祖壇經》中,六祖惠能說的:「心平何勞持戒?行直何用修禪?」雖然感覺這兩句好像寫反了,也許是,行直何勞持戒?心平何用修禪?但無論如何,也許過去我們被訓練依循外部規範,習慣用外部規則來訓誡自己,訓誡別人,但現在也許可以嘗試換個角度,換個思維方式,放掉外部規則,放下批評批判,而回到內心,問問為什麼,找到根源的問題,也許這會是更好的辦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