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解析:《金剛經》

一部家喻戶曉的佛教經典《金剛經》,全名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《金剛經》和《心經》都出自於《大般若經》。《金剛經》是《大般若經・第九會能斷金剛分》的濃縮版本。

如果用一句話概括《金剛經》說了什麼,也就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經文以釋迦牟尼與弟子須菩提的對話形式展開,探討「空性」的核心思想。

【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佛告須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】

釋迦牟尼問須菩提:「可以透過這具身體,這身相見到如來佛性嗎?」

須菩提回答:「不可以,世尊。無法透過這具身體見到如來佛性。為什麼?身相虛幻不實,不是如來佛性真實的相,如來佛性沒有身相。」

佛性不具形相,自性不具形相。因此任何眼睛所見到、身體感覺到的,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佛。

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:「一切的形象和現象皆是虛幻的,一切都是投射出來的虛幻形象。如果你能了悟一切相的虛幻不實,那麼你就能見到如來,也就是佛性、自性。」

但是這邊補充一句,事實上,見到諸相非相,不一定能真正見到自性、佛性,可能只是暫時性的靈性經驗,雲霧暫時散去,瞥見了自性、佛性的輪廓。在深度冥想或意識改變狀態中,由於暫時跳脫了大腦特定的運作方式,而瞥見了這奧妙的現象,於是許多人誤以為自己開悟了。經驗雖然深刻,但曇花一現,依然活在過去相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。我們在其他視頻有深入討論靈性經驗。

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

《金剛經》在幻相的概念基礎上繼續延展:

【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;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】

一切皆是幻相,如夢幻泡影。猶如清晨露水的短暫停留,閃電般稍縱即逝。

「有為法」也就是不能解脫的法,好比慈悲為懷、發弘願救度眾生、做善事等,為社會盡一份力,可以讓世界更溫暖,是一件好事,但那些是世間法,有為法,不是解脫法。解脫法是明心見性。

【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】

如何生清淨心?不要被眼睛所看見的幻相所騙了,而產生妄心,生出妄想執著,不要著相,不要被五官和想法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所騙了。不著相,無所住,才能生清淨心。

註解:經文中的「心」有許多種定義,有時表示「妄心」,有時表示「清淨心」。

因此很多佛教的修行方式,是基於通過觀照諸法空相,破除對現象世界的執著。

【是諸眾生若心取相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】

如果眾生在心中執著於形相或(法相)現象,那麼他們就會產生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即生命長短、存在等概念的執著。

這牽涉的面很廣泛,包括膜拜虛幻不實的佛像、觀想所謂的聖境、連結某一尊佛菩薩等,這些都是虛假的相,都是三界內的東西,讓人繼續陷入輪迴的東西。

因此釋迦牟尼又說:

【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】

如果有人試圖通過色相,形相,來見我,或者通過聲音來找尋我,這些人其實是走錯了路,無法真正見到如來,見到本性。

【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】

一切現象都是假相,跳出了假相,才能見到真相,才能見性。

【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】

如來佛性,不曾來,也不曾去。如來佛性就是你的本性,你的本來面目,就在這裡,不在他處。

空性與假名

回到《金剛經》的開篇,弟子須菩提請教佛陀:

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】

發願成佛道,應當如何安住這顆心?如何調伏不安的心?

【佛告須菩提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: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無色,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」如是滅度無量、無數、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】

大菩薩應該這樣降伏自己的心:所有一切眾生,無論是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無論是有形體的、無形體的,有思想的、無思想的、或介於有想與無想之間的,我都應該幫助他們進入無餘涅槃的境界,擺脫生死輪迴,究竟解脫。雖然這樣度化了無量無數的眾生,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眾生被度化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如果菩薩有「我」、他人、眾生、對壽命的執著等分別心,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。

 一切相都是虛幻的,所有相都只是暫時性的假合,本質上是「空」的。雖然度化了眾生,但眾生本身是幻化的相,既然沒有真實的眾生存在,也就沒有「被度化」的對象。就像你在夢境裡面救了一個人,你是有救人,還是沒救人?

當你從夢中醒來,會發現根本沒有眾生需要被救,也沒有一個「我」在救人。夢境中的一切都虛幻不實,然而,這不表示夢境不存在,不代表在夢境裡的痛苦不是真實的痛苦。

釋迦牟尼所要闡述的,就是從夢境中醒過來,不要著相。 一旦著相了,也就成不了菩薩,成不了佛,也就會落入輪迴。

《金剛經》中反覆套用一個公式,也就是「A,即非 A,是名 A。」

經文中有無數案例:

【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】

【是實相者,則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】

【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;又說一切眾生,即非眾生。】

【菩薩莊嚴佛土不?不也……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】

【如來說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,以為有我。】

諸如此類,反覆論證一個概念,其結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:

  1. 肯定:先提出一個概念(如「般若波羅蜜」)。

  2. 否定:接著否定這個概念的實質性(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)。

  3. 假名:最後指出這個概念只是安立一個假名(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)。

其目的在於破除世人對「A」的執著。譬如「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」,否定了人們把「般若智慧」看作某種實體、獨立存在的東西,以免把「般若智慧」當作可捉摸、可執取的「法」。

【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,『我當有所說法』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】

「如果有人說我說法,就是謗佛,沒有理解我所說的。」釋迦牟尼說了法,卻又說自己沒說法。

但這種「發生了,又沒發生」的邏輯很繞,類似黃檗的:「終日吃飯,未曾咬著一粒米;終日行,未曾踏著一片地。」只是製造更多的困惑。往往只是形而上概念的解釋,靈性經驗感受到了,但不是真正從見性後的狀態來解釋。

生活在這現實生活中,雖然它是一個幻相,但身處其中,你很難否定這個幻相的真實性。關於幻相的解釋,我們在其他視頻有更深入的討論。

不住相

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……又念過去於五百世,作忍辱仙人,於爾所世,無我相、無人相……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。】

釋迦牟尼講述自己過去世的故事來闡述「不住相」。曾經有一世自己的身體被歌利王節節切割支解,但因為不住相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才沒有產生瞋恨心。也做了五百世「不住相」的忍辱仙人。

但如果說釋迦牟尼當時不住相,即便那麼的痛苦,也沒有因此產生瞋恨心,為什麼沒有在那一世成佛?所以為什麼說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其實不成立。見諸相非相,只能說是明白了這個幻相現實的架構。但真正見性,見到如來本性,就必須拆解自我。把所有蒙蔽自性的錯誤的認知、想法都拆解掉,才可能真正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
Previous
Previous

達摩血脈論(原文)

Next
Next

厭世觀苦的修行,為何無法解脫?厭世的靈魂都去哪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