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閱讀解析 U.G. Krishnamurti 的「自然狀態」(3/3)

慾望、性與快樂

覺悟講究的是「不執著」,但並不代表必須徹底切斷所有慾望。如果我們完全消除慾望,生活將會變得乏味、毫無生氣。

「有一次有個聖人來找我。他認為禁慾對人類的精神提升至關重要。我說:『那是違反自然的行為。大自然並沒有要你去否定性慾。』……為何否認性慾變成了靈性開悟的基礎?……吸引力是自然的。如果你毫無吸引力,就像石頭一樣。身體和感官並不是石頭;它必然會回應周遭發生的一切。觸及這個身體的,不是你的虔誠或安靜,而是你的憤怒、你的慾望,以及那裡所發生的一切……生命的行動是發生在思想範疇之外的。生命只是一種誘發和反應的過程,這兩者原本是一體的運動。是『思想』將它們切割,然後說『這是反應、那是刺激。』」

佛教倡導對一切事物「無執」和禁慾,因為他們相信慾望和感官享樂的執著會導致痛苦,使人困在輪迴之中。然而,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。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「無執」。

想像一下,你在遊樂園度過了愉快的一天,夕陽染成溫暖的橙紅色,夏日的微風輕拂,真是美妙!在你即將離開時,你看見一個孩子不肯走,哭得稀里嘩啦,死抓著大門不放,怎麼也不肯回家,這就是「執著」。

相反地,你同樣玩得開心。當樂園即將關門,你雖然有些淡淡的不捨,但也明白是時候離開了。你心懷感激地帶著愉悅回憶走向出口,這就是「不執著」。在全然享受生命的同時,不被它所束縛,也就是「用而不住」。

然而,有人誤解了「不執著」,於是嘗試戒除情慾或避開一切享樂,認為全盤否定慾望才能走入涅槃。他們身在遊樂園中,看著別人嘻笑玩樂,卻努力地,刻意的壓抑自己,認為只有斷絕所有慾望才能靈性解脫。但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「執著」,執著於「我必須迴避快樂」的信念。

這世界,這場生命就像一座遊樂園,為何不投入其中,享受各種體驗,順其自然地流動。當時間到了,就道別家人與朋友,從容地離開,感恩一路所得到的點滴。真正的無執並不是拒絕享受人生,而是充分活著,但明白人生不過是一場夢,不被這幻相所套牢了。

但要提醒一點,自我拆解非常重要,覺悟了,才可能擺脫幻相。許多人以為自己想要擺脫幻相就能夠擺脫幻相,以為自己決定了覺悟就能覺悟。這是遠遠低估了瑪雅幻相女神的厲害,高估了自己的能耐,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。

「你被告知應該練習無慾,但那只是誤導你。慾望就在那里,慾望本身不會錯、不會假,因為它確實存在……如果有人真的毫無慾望,就像你想像的那樣,那他已經是具屍體了。不要相信這種人!這種人會搞出某個組織,然後過著你們付錢供養的奢華生活。」

「無論你追求什麼目標,上帝也好,漂亮女人也好,都是同一種追求,這種追求的渴望永遠無法被真正滿足。它最終必須自行燒盡,無法透過滿足來解除這種渴望。當你意識到這條路行不通時,追求就結束了。」

「除非你擺脫所有慾望之源,從所謂的『解脫』或『自我實現』的慾望中解脫,否則你注定要痛苦。」

就像哲學家尼采想要成為「超人」,他渴望要不斷地自我超越,達到極致的自我實現,但這種追逐最終像是高速空轉的引擎,追逐一個永遠追逐不到的目標,逐漸高溫發燙,最終燃燒殆盡。

「幻想上帝是被允許的,但性幻想卻被稱為感官、肉體的,被貼上不好的標籤。事實上,這兩者沒有任何區別,只是一個在社會上是被接受的,另一個則被認為不被允許。你把知識侷限在特定的經驗範圍內,你稱其中一種是『感官的』,而另一種是『靈性的』。對我而言,一切都是感官的。」

「無論你想要什麼,哪怕是所謂的『靈性目標』,它仍是物質性的價值。如果我能問一句:這有什麼『靈性』的?如果你要達成一個靈性目標,你所使用的工具還是『思想』,這與達成物質目標的工具是一樣的。」

「你看,這有愉悅的作用。我並不反對追求愉悅的作用。我既不提倡享樂主義,也不宣揚任何型態的『主義』。我所說的話對你而言是一種威脅,對於你所以為的你,對於你所經驗的你,都是威脅。所以你想要把我塞進某種『框架』裡。抑或你換了方式來解釋,說那些所謂的覺悟者和 U.G. 經歷的其實都是一樣的,只是表達方式不同。」

道德

「一個宣說道德的人是隻膽小的雞。宣說道德的人是個懦夫,所以他才需要修習道德,對他人指手畫腳。他充滿自以為是的『義憤填膺』!真正有道德的人不談道德,也不審判他人的道德;絕不會的。人總是自私的,只要他還把無私當成一種美德,他就依然自私。」

「我們人類自己製造了道德困境。植物和動物都沒有宗教問題,是人類創造了這些宗教困境。

「人類比其他動物更糟糕,他創造了道德困境。他體驗到自我意識的分裂,覺得自己高於其它動物,但事實上並非如此,就在那一刻種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。」

「整個宗教事業,無非就是一系列道德規範。你必須慷慨、慈悲、充滿愛,但事實上你仍然保持貪婪、冷酷。這些規範,不管是神聖的還是世俗的,都是基於社會上自身利益的設置,與宗教並無太多關聯。(過去)宗教人士把祭司和審查者植入你的心中,而現在警察制度化放置在你的外部。」

馬克·吐溫在他的最後一部小說《神秘的陌生人》(The Mysterious Stranger)中,也探討了道德、人性,以及善惡的本質。書中揭示了人性中存在的虛偽與殘酷,與動物的直率形成鮮明對比。

在小說裡,名為「撒旦」的角色,是《聖經》中撒旦的侄子。旁觀人類的行為,點出人類道德的荒謬與自相矛盾。小說藉由撒旦的視角展現,人類雖自以為道德高尚,但卻常常做出殘酷、欺騙、偽善的事。相較之下,動物雖不見得「善良」,但至少坦率真實,按照本能行事,不會假裝成別的樣子。牠們不會為行為找各種藉口,也不會妄稱自己有「道德優越感」,而人類卻常以「文明」或「道德」為名掩飾虛偽。這所謂的人類道德其實常常只是門面功夫,包藏著更深的自私與偽善。當然,我們也會發現,雖然一部分動物是溫馴的,但一部分只是動物的思維能力不足以產生狡詐。

「沒有所謂的絕對道德。道德是指你在事前或事後審視自己的行為。那純粹是社會行為。為了讓社會平穩運作,這些規範是必需的。但宗教人士把警察放進你的內心。某些行為被定義為『好』或『壞』,無論事前或事後。可這對你而言毫無幫助。」

「我不反對道德規範,因為它們的確在社會運行上有其價值,確保社會運作順暢。規範讓這世界上理性地運作,否則,整體社會將陷入混亂中。」

「你在逃避你自己。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,都無關緊要,你的修習,所謂的『聖潔』或『美德』,有社會價值,但跟覺悟無關。道德規範和覺悟一點關係也沒有。並不是說覺悟者不道德,他根本無法不道德。」

「並不是出於愛,而是因為害怕自己毀滅了,而學會彼此和諧相處。你傷害任何人,就等於傷害你自己,不單是心理上,更是生理上。唯有深刻領悟這一點,我們才真正學著生活在一起。只要每個人依舊在追求自己的安全感,整體就不可能安全。」

在靈性市場裡,愛、慈悲、寬恕等常被當作行銷口號。但這些品質無法被製造出來。真正的愛與慈悲源於同理心,而同理心是療癒的副產品。當自我療癒後,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一體性與平等性,就會萌生同理,進一步衍生愛與慈悲,而不是那種矯飾,規範式,表面上刻意營造出來的愛或慈悲。

不是說愛、慈悲、寬恕不重要,但如果以虛偽或表演的方式去實踐,往往適得其反。很明顯的,太多宗教領袖或心靈團體並沒有落實他們所宣揚的價值,這類故事屢見不鮮。或許可以責怪他們沒有執行自己所宣揚的愛,但更深層的問題在於:他們用違背人性的理想,頭腦假想出來的道德規範去要求自己或他人,以錯誤的方式處理問題。

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,許多人在追求「心靈成長」,真心想要行善,但不願意放下自我。所謂的靈性修行成為一種掩飾,也許無意識,暗暗覺得「我是一個很靈性、很高尚的人」,那麼這不過是在自欺欺人,靈性修行反而成為了增強「自我」的工具。

這讓人想到傑德·麥肯納(Jed McKenna)在他靈性三部曲中的第二本書中形容的某個團體:一群自稱追求靈性的人住在豪華別墅裡,開著名車,聚在一起討論拯救地球、末日議題和如何更加慈悲地對待鄰居。傑德以直接且尖銳的問題戳破了他們的偽裝。

如果一個人有能力過奢華的生活,開跑車、住豪宅,這些本身沒什麼不對,可以享受生活。問題是出於態度,很多人追求所謂的靈性、愛或慈悲,其實是為了增添自我光環,藉由這些「美德」打造出一個更好的自我形象。也可能是基於罪業的敬畏和恐懼。就像 UG 先前說的,追求上帝和追求美色或物質慾望是沒有差別的。

「討論假設性的情境毫無意義。因為當一個人怒火中燒,憤怒到極點的時候,往往並不會去探討為什麼憤怒。當你難以抑制憤怒,難以抑制慾望,難以抑制一切你所想要擺脫的事物時,那個時機點其實才是直面問題的好時機。否則平日把它拿來當課堂討論,有人在那裡分析『憤怒的結構』或『愛是如何產生的』這實在太荒謬了!他們提出一些在真正情境中派不上用場的解方。所以,我不討論這些。」

「念頭只是念頭,既不善也不惡。」念頭本身沒有好壞之分,而是背後運作的「信念」和「思維框架」的推動,念頭產生衝突。當我們逐步瓦解那些認定或信念時,自己投射出來的念頭也會逐漸消失,最終回歸自然狀態。

「神聖」事業

靈性教導可能產生誤導,讓人原地打轉,好多年過去了,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任何進展。

「你想成為好人、善良的人、天真無邪的人等等。你想要改變,但這些都只存在未來。這些是心靈導師向你許的願景,他們承諾你下一輩子或來世。在那之前,他們繼續做他們的生意。」

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,我與母親讀了無數靈性書籍、宗教經文、拜訪了許多心靈導師,進行過種種靈修與冥想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我有許多深刻的靈性體驗,對哲理上有深刻的理解。然而,多年來我一直納悶:為什麼我還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蛻變?雖然有進展,但漫漫長路的旅程,步伐依然令人痛苦的緩慢,讓我時常感到空虛和無力。

「我不會給你虛假的希望或承諾,但那些宗教領袖給了你希望。於是你一直走下去,但騎虎難下。根本沒有旅程。那些自稱或假狀帶你上路的人,都是在自我欺騙。」

許多人宣稱自己已經開悟了,活在當下、持續保持在禪定中、平和與覺知,但這些境界經常只存在於理論或書本之中。從遠處看,這些心靈導師的教誨似乎很鼓舞人心,但如同 U.G. 所說,當你真正深入接觸,幻相往往就此瓦解,發現現實與他們所宣稱的有著極大落差。

「我周遭有各種宗教人士,他們的言行舉止總有些不對勁。他們相信的東西跟實際生活方式之間落差很大。這一直困擾著我,但我又不想全盤把他們說成『偽善』。我想:『或許是他們的理念有誤?也許他們的源頭就不對?』所有所謂的心靈導師,也許都在自欺也欺世。所以我必須自己去找答案。只要我依賴任何人,我就無法找到真相。」

「那些想支配你心靈生活的領導者,無法坦誠這些事情,但他們賺的就是「恐懼」、「對未來的臆測」以及「死亡的神秘感」。」

「你以為自己渴望靈性成就,於是追求種種目標。靈性市場裡有太多人在兜售「神聖商品」,口口聲聲說是為了人類福祉、出於慈悲之心,但事實上只是在做生意。」

「我要講的是:你只滿足於他們給你的『殘渣』,他們承諾有天會給你『整條麵包』,可那只是承諾。他們根本交不出真正的貨。」

身心靈市場常常強調「永久的快樂與極樂」,但它們真正賣的是希望,而且是假希望,讓你以為哪天會有奇蹟降臨,你會達到那種恆常的平靜與喜悅,你沒有感覺到,沒有到達,只是你不夠用功。

傑德·麥肯納也曾指出同樣的問題:「有一種禪學賣的書裡有迷你沙盤花園、書法套組和小佛像;另一種禪學講的才是『開悟』。」前者賣的是「靈性感」,後者說的是「徹底破夢」。

事實上,確定誰才是真正開悟,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就連 U.G. 都曾誤判,把尚未覺悟的人(如拉瑪那·馬哈希)當成開悟者。沒有意會到許多自稱「開悟」的人只是經歷了靈性經驗。

他們可以在抽象概念上談得頭頭是道,但往往有一個特徵,就是他們形而上的概念答辯如流,當談論著幻象、合一、無我、沒有過去未來只有當下、愛、慈悲,但他們沒有真正跨越覺悟的門檻,只是停留在形而上層面的討論。若問他們一些現實問題,讓他們提供直接簡單明瞭的答案則會磕磕絆絆,就像《Be As You Are: The Teachings of Sri Ramana Maharshi》的例子:

Q:「要花多久才能到達解脫?」

A:「解脫並不是將來才獲得的,它一直都在,當下此刻就存在。」

Q:「我同意,可是我並沒有體驗到它啊。」

A:「那個體驗就在此時此刻。你無法否定你自己的自我。」

給不出答案,只能說出一些模糊、似是而非的回覆,但這類回答也往往帶給人一種「深奧」的假象,誤以為這是至高境界。把這種雲裡霧裡的回答,當成至高智慧。身心靈領域尤其常出現這類情況,缺乏扎實的推理邏輯,只是依賴所謂的「直覺」。很多人跟著這些教導多年,最後才發現自己在虛無飄渺的概念不停繞著打轉,始終沒有真正切入核心。

無我與相互連結

「只要你內在還有分裂,只要你還覺得自我和他者是分離的,你就會在外部世界維繫這種分裂。」

小我、高我或真我等詞彙具有誤導性,因為它們表示著內部的自我分化。就像 U.G. 說的:「低我、高我、自我認知、自我知識、覺察每一刻,這些統統是廢話!」

此外,「自我實現」本身也蘊含了矛盾,因為根本沒有真實的我可以實現。自我只是大腦或宇宙投射出來的一種虛構影像,像灰塵聚成的灰塵兔,既不永恆也不具實體。靈魂或精神,只是能量場的某種雲霧狀結構,並非永恆堅固的存在。

「這(覺悟)將會消解你所謂的你,一切的你。」

「你想要從任何人身上得到什麼,正是造成你痛苦的原因。幻相的終結也就是你的終結,所以你離不開幻相。於是你試圖以一個幻相去替換另一個幻相。」

「心身的分離必須終止」。自然狀態是不可分割、不分裂的狀態,也就是人們在靈性經驗中所謂的「合一」和「一體性」。當意識成為一體、不分裂時,你便會感到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,體驗到形而上感受的。領悟沒有分別。

「這狀態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你看,我這裡的腫脹,在新月時出現。身體會被周遭發生的事所影響。我們與萬物並無分離。」

「有件事發生在我身上,那時我住在一個咖啡種植園裡。有一天,一位母親開始打她的小孩,你知道,那是一個小孩。她非常生氣,怒火中燒,打得非常用力,小孩差點被打得發紫。有人問我:『為什麼你不插手阻止她?』當時我就站在那裡,我感到非常困惑,於是回答:『我應該同情誰,母親還是孩子?』『誰該負責?』他們兩個都處在一個荒謬的情境中:母親無法控制她的憤怒,而孩子那麼無助又無辜。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,情感似乎在兩者之間轉移。然後,我發現自己背上出現了那些痕跡。於是我也成了這一切的一部分。(我並不是在說這來誇耀什麼。)這是有可能的,因為意識是無法分割的。那裡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在影響著你,這是感同身受,你明白嗎?這不是你可以對某人做出評判的問題;事情就這樣發生了,因此你會被影響。那裡發生的一切都在影響著你。」

同時,你可能體驗到一些超常的能力,「人類失去了所有動物的本能,卻也沒有真正發展出人類該有的直覺本能。那些人們談論的通靈、心電感應等超能力,都可能只是尚未開發的人類本能。」

瞧!每一朵花都各自美麗

「我們樹立了一個「完美者」的理想,但那只是一個神話,這類人根本不存在。這種理想人只是個名詞、一個概念。你一輩子都在試圖成為那個理想的人,最後只剩下痛苦、苦惱和希望。」

「一個人真正成為一個人,是當他真正從我們所談的整體人類遺產解脫出來之時,他才第一次成為真正的人。那才是他第一次成為一個個體……不然,他充其量只是個動物。」

我們或許喜歡傳統與儀式,因為它們提供了結構與熟悉感。然而,這些傳統與儀式往往成了阻礙覺悟的一道牆,讓我們沒有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,而是走向模仿各種典範、聖人或佛陀的道路,反倒被禁錮。

「因此,當你從過往的包袱中解脫,第一次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。大自然綻放出的花朵之間,其實毫無可比性,也無需比來比去。每一朵花都有它獨特的芳香……如果不是我們如此困在自豪的人類遺產,我們會產出更多樣的花朵。」

社會替你規劃了一個「完美者」的典範。無論你在哪一種文化中長大,你都會被灌輸某些典籍與傳統,告訴你必須「怎麼做」,並承諾只要努力,就能達到聖者的境地。於是,你嘗試控制自己的行為、思想,甚至自己的本性,試圖成為一種非自然的樣子。

「問題在於,你的信念越多,你就越難擺脫,因為那是你傳統的一部分。你的傳統,因為又出現一位新人物、新觀念,就被加固了。你試著把他(覺悟者)套進自己的傳統框架裡。」

一代又一代傳統的累積,你活在祖先所制定的法則,活成了那些「死去的前人」,而不是活出獨特自主的個體。終有一天,「你需要把這些文化完全拋開,然後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。」生命可以自然地呈現,為何要成為別人的複製品,而不做真實的自己?

「這樣的個體既不是有神論者、無神論者,也不是不可知論者。他是什麼就什麼。人類遺產所塑造出來的那套機制,一直想把你變成別的東西,當這股機制終於終結,你便以自己的樣貌,自然而然地展現,不再被人類過去的包袱限制。」

勇敢些,大膽些!你正在踏上成為真正的我的道路上。

註腳

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我們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、喜好與個性,因此對生命也有不同的觀點,即使是在那些已經開悟者的身上,也是依然如此。從我對禪宗(如達摩、惠能、無門慧開)以及像 U.G. 克里希那穆提、傑德·麥肯納,甚至我母親這樣的人觀察到,他們通常都是「局外人」,與社會常規較疏離,沒那麼容易被社會框架所影響。雖然他們也可能充滿關懷(像我母親就非常有愛心和同理心),但他們更在乎自身的內在準則,而不是迎合外界。

他們通常具備某種非凡的洞察力,就好像有一顆很強大的直覺指南針,能為他們指引方向。他們對自己的決定有種篤定與勇氣,即便那條道路相當偏離主流,亦能堅定前行。他們也往往能跳脫線性思維去看問題。但他們有時就像外星人,難以理解為何大多數人會被困在種種模式中。事實上,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內在指南針,只是常常被遮蔽,讓我們無法辨識它的引導,難以回到最真實的自己。

U.G. 克里希那穆提是非傳統方式的生活,他過著極度簡樸的生活,幾乎沒有任何財物或物質慾望,對飲食也是極為簡單,甚至不太「健康」的程度。在《The Mystique of Enlightenment》一書中曾提到,他經常吃最基本的食物。而食物偏好只是個人選擇,並非「覺悟」的必要條件。覺悟,是不被幻相或錯誤信念所騙了。

「人類的基本需求就是:食物、衣物和住所。你要嘛自己工作得來,要嘛就靠別人給。若只需要這些,其實並不難滿足。要是否定自己這些基本需求,並不能算是什麼靈性。可是一旦你想要的超過食物、衣物與住所,那就是一種心智的病態。」

U.G. 的看法不一定總是正確,有時他也會忽視一些有價值的概念。例如他曾說:「所有關於意識、潛意識、覺知和自我的討論,都是現代心理學的產物,都是廢話。」但事實上,這些概念對理解自我運作機制與人類行為有其重要性,能做為我們探究自我的踏腳石。

U.G. 認為人無法知道如何到達「自然狀態」,也無法向他人有效傳遞到達該狀態的方法。他說:「沒有人能幫你,你也無法幫自己。」「只要有所謂『教導』,就意味著有一個方法或系統,以及應用這些方法來改變你的生活方式。而我所說的,超出了這些『可教導範圍』。」

但我個人認為,雖然困難重重,卻依然可行,我就是因為我母親的幫忙走到了覺悟。同樣的,可以一些方式拆解自我,幫助更多人達到覺悟的狀態。但這需要一套徹底拆解自我框架的嚴謹過程,類似傑德·麥肯納提出的「靈性自我解析」(spiritual autolysis),一步步瓦解束縛我們的思維結構。或許無法預料哪個時刻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跳入開悟的範式,但透過不斷地突破,終究有足夠的動能,衝破雲霄,完成蛻變。

不過,UG 那種乾淨俐落、直接、絕不妥協地燒盡所有妄想的教法,單刀直入,將各種信念統統扔進火裡去燒毀的做法,其實就是經典的禪宗式覺醒之路。對能接得住的人來說,這是一條最快最有效的途徑。

Previous
Previous

深度閱讀解析《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》傑德.麥肯納

Next
Next

深度閱讀解析 U.G. Krishnamurti 的「自然狀態」(2/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