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息宇宙》by Michael Talbot

作者 Michael Talbot 在《全息宇宙》(The Holographic Universe: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of Reality)中提出一個觀點:宇宙與人類意識之間,可能如同「全息投影」一般地彼此交纏與呼應。

此書靈感部分來自量子物理學家大衛.波姆(David Bohm)與神經生理學家卡爾.普里布倫(Karl Pribram)的研究。波姆認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源自更深層的「隱序」(Implicate Order),表面上看似分離的粒子或事件,其實在量子層次裡彼此糾纏;普里布倫則推測,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與全息影像相似,人類意識或許正如全像投影般產生對世界的感知。

書中大量引用科學研究、案例報告,以及個人的親身經歷,來闡述「全息原理」如何解釋超感官知覺(ESP)、心靈感應(telepathy)、催眠回溯、特異功能、超自然治癒,以及近乎「超脫時空」的種種現象。作者解釋這些事件並非全然脫離科學,反而可能因我們尚未全面掌握量子力學及意識學的深層運作,而被視為「超自然」。

全息理論的核心意涵在於:整體與局部之間並非傳統的「分立關係」,而是每一個局部都包含了整體的資訊。就像全息照片中,任何一小塊區域都能重現整張影像的大部分細節。Talbot進一步指出,如果「物質世界」只是更深層實在(波姆的隱序)的投影,那麼意識便能以未曾想像的方式,參與並改變「現實」。這解釋了一些以往被歸類為「超常」的現象,例如突然出現的心電感應或頓悟,以及「思維改變現實」的種種實驗。

書中案例

「靈性經驗」和「起靈藥」的體驗

一些來自不同文化的「靈藥」體驗案例。例如南美洲的死藤水(Ayahuasca)儀式,參與者在服用藥汁後,不但產生極為鮮明的幻視,還報告了「看見別人的內心」「感受到大地與動植物交談」等超感官感受。雖可用神經化學機制解釋腦內「血清素受體」被激活,但書中把它與全息理論做更深的連結——或許這些靈藥幫助人們暫時移除了「日常編碼」,使意識能接近那個「隱序」。

在該狀態下,空間、時間與自我邊界或許都「融化」了,於是人們得以「同時存取」更多宇宙干涉圖資訊。這不僅是腦內化學反應,也可能反映真實存在的全息場:人意識若能「對準」特定頻率,就能見到平時所無法感知的層面。這些跨文化的靈藥儀式,由於都出現類似「感知擴張」,在全息理論中被視為實證「意識可突破時空限制」的另一個佐證。

「瀕死體驗」

《全息宇宙》也收錄了關於瀕死體驗(NDE)的一些報告,例如有位心臟驟停的病患,被搶救回來後敘述:自己「漂浮」在手術室天花板上,不但看見自己的身體躺在病床,也聽到醫師們的對話與儀器的聲響,甚至觀察到走廊角落一個特定物品,後來他在康復後描述了該物品的外觀與位置,跟實際情況高度吻合。

「意識」似乎在某種情況下可脫離身體局限,進入更寬廣的「全息場域」,因而能獲取超出五感的資訊。那麼「空間距離」與「身體局限」或許只是表象;意識可跨越三度空間而取得種種細節。

「遙視」超感官知覺

幾個經過紀錄的超感官實驗。其中一個是美國某公安單位曾秘密委託研究者測試「遙視,或遠距透視」(remote viewing) 的可行性,用於找尋失蹤人口或間諜活動據點。測試人員在事先未知目標資訊的情況下,進入類似冥想或放空的狀態,然後嘗試描繪對方所在位置的地形、建築甚至人員動態,竟有顯著機率能描述出相當準確的細節。

全息理論的推測,認為「訊息」和「意識」可能不是分離的。整個宇宙如同一張巨大的全像干涉圖,每個局部皆含整體。若意識的振動頻率或狀態改變,便有機會讀取該干涉圖中的「遠方區域」。

前世回溯

書中談到一些「前世催眠」或「深度回溯」的案例,受試者在催眠狀態下,能說出自己似乎在某時代、某地點生活的細節,甚至提供歷史或地理資訊,經考證後發現確有其事。支持者認為這顯示「靈魂轉世」,當然,也可能是記憶混淆。

若宇宙是一個巨大的全像干涉圖,每個時代、每個人所經歷的事件都在「隱序」中留下波紋,意識在特殊催眠狀態下也許能「讀取」他人或過往留下的訊息。雖然讀取到的不一定都是「自己的前世」,而是意識連結了某段外在資料庫,從而憑空顯現出相關細節。不管是否真有輪迴,至少可以說人類潛意識或許能進入「超越個人記憶」的資訊場,並從中抓取特定時間或地點的片段。

心靈致動

「心靈致動」(psychokinesis)或「聚焦意念引發環境干擾」的狀況。例如某些人在極度憤怒或悲傷時,房間燈泡突然爆裂、金屬物體變形,甚至出現像「小型 poltergeist」的現象。書中收錄了好幾位青少年在壓力下,周圍家中家具自動移動或無故破碎的報告。

有研究者現場目擊並做紀錄,顯示某些「超常」的干擾似乎真實存在。若全息理論屬實,物質與能量在根源上是同一信息場的不同面向:當個人情緒激烈到一個臨界點,意識也許能「撼動」局部干涉圖樣,使環境出現暫時的異常。這與傳統物理觀相衝突,但全息宇宙觀則提供了「意識場對物質投影的介入」可能性。

偏遠島嶼猩猩巧合使用工具

在某偏遠地區的觀察中,科學家發現島上的猩猩群落,突然在數天內普遍學會了一種新工具使用方式,不同族群間並無直接接觸交流。傳統解釋可能稱之為「樣本太小」或未知傳播管道,但也有人以魯伯.薛得瑞克(Rupert Sheldrake)的形態共振(morphic resonance)概念說明:當一群體達到「臨界數量」使用新行為,全息訊息場裡的該行為模式就更強,使更多個體更易「自主想到」或「自然習得」。塔伯特認為,這同樣可用「全息宇宙」來看:物種的創新行為一旦在隱序中成為強烈干涉波,彼此就能跨地理界限迅速「共享」。

遠距治疗中的集體意念

某些教會、道場或靈修團體,時常群體為一位重病患者祈禱祝福。多起案例顯示,患者在被祝福當下會感到身體輕盈或減痛,甚至加速復原。科學上或可歸因於心理暗示或放鬆作用,但全息理論或能更進一步解釋:當一群人同時對準同一目標,集體意識干涉波就放大了與該患者身體投影之間的連結,因而改變了病患在「顯序」中的身體狀態(如腫瘤縮小或免疫提升)。這樣的「群體遠距治療」雖然缺乏嚴謹實驗,大規模的實例也令人思考「意念的共振力」到底能到何種程度。

結語

儘管這本書提到的種種現象缺乏完整的科學實驗來證實,但難以否定這些現象的存在。也許這些現象提供了重新審視「物質」「意識」與「現實」之間關係的可能性。

Previous
Previous

《改變你的心智》by Michael Pollan

Next
Next

《我可能錯了?》一個錯誤的假設,害慘了一位誠心求道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