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,一隻灰塵兔
療癒的前提,明白「自我」究竟是什麼?
就像維修一台車子,維修一台手機,首先認識它們的結構和運作方式。
「自我」究竟是什麼?
生命若不假思索地承襲著祖輩留下來的模式,活在集體意識中,一團解不開的矛盾,將會一代一代複製下去,噩夢不停循環上演,永無止境。猶如加布列‧馬奎斯(Gabriel García Márquez)筆下的《百年孤獨》(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),講述著邦迪亞家族在一百年間,七代子孫的興衰起落。
一代代承襲著相同的家族姓名,承載著相似的家族人格氣息,歷經各種災難、內戰與神奇事件,直至最終家族的滅亡,宛如落入了一種無可避免也無法逃脫的輪迴宿命,循環著相似的悲劇。小說刻畫的是一個虛構的家族變遷,但背景是數百年來發生在拉丁美洲,真實且具悲劇性的歷史寫照。
我真的擁有性格的自主權嗎?所謂的「我」和「自我」究竟又是什麼?
我們所熟悉的「自我」看似真實,其實更像一隻灰塵兔(dust bunny)。在人生旅程中滾動著,逐一黏附起各種事物,知識棉絮、情緒灰塵、煩惱髮絲、記憶碎片……七拼八湊出一個稱作「自我」的集合體,成為一種身份認同,一個自我的型態。
一個人並不是一片空白地降臨到這世界,而是預載了一些先天氣質。是否發現自己承襲著與父母或近親種種驚人相似的特質?說話方式、走路姿態、喜好、思維方式等。
同時,與生俱來的生物機制推動著行為運作,餓了吃、渴了喝等。種種特質的驅動程式被寫在基因分子中,深藏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裡。
同時,你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,腳下這片土地孕育了你,沿襲著祖輩的歷史,一代又一代的接棒,輾轉流傳了下來。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,汲取了種種認知,價值觀、道德觀、文化傳統、飲食習慣、原生家庭、宗教信仰、待人接物的禮節、浪漫或務實的生活態度。
加上個人經驗、記憶、習慣等,匯集成一個獨特的自我,一磚一瓦逐漸搭建出了現在的你。
療癒的目的也就是踏出困著自己的認知框架,跳出自擾擾人的情緒模式。而不是無意識的、自動化的依循某一些不和諧、不協調的模式作用下去。
療癒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,其中重要的一步也就是「拆解自我」,解析自我,解開「自我」這道謎題。同時,檢視一切天經地義的認定,重新檢視一切理所當然的認知。
簡單來說,猶如生物學家研究動物的行為模式。退一步,成為一個自我的觀察者,把自己作為一個研究客體,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、大腦的思維運作、情緒反應機制、和特定行為的驅動力等。
探索潛意識
有些問題埋藏得很深,所以就要透過冥想的方式,閉上眼睛,靜下來感受,挖掘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。
同時,拋出一個誘餌的指令,好比「我想要放輕鬆」或「為什麼生命感到倦怠?」
讓頭腦自動搜尋,但純然地覺察,不刻意想像。接著靜靜等待魚上鉤,也許情緒會冒出來,也許意象浮現,也許出現生理反應。
也許反映在情緒上,隱隱作痛,感覺到「緊張不敢放鬆,害怕總有什麼糟糕事會發生」「過去總是被管教,被數落不是,被嚴格地要求,於是心生警覺。放鬆時,就會感到不安」、「人生似乎找不到什麼可以真正快樂的事」、「憶起那些畫面,令我感到無力、委屈、悲傷……」、「那煩人的聲音在腦海中揮之不去,我快要精神崩潰,快要瘋了!」
也許誘發生理反應,無力感、倦怠感、頭疼、肌肉緊繃、腫脹、腸胃絞痛等不適症狀,或「腸胃的部位好似化不開的濃稠泥沼」。
也許以意象呈現,「一具餓得像皮包骨似的身軀」、「站在乾旱裂開,寸草不生的土地上」,或出現莫名的心理阻力或抗拒,「坐在懶骨頭的沙發中起不來,生命好累,不願站起來。好不容易將自己拉出來了,卻又躺在地上不動」或「快樂對我而言是如此遙不可及」。
案例:「我要變得柔軟」
一次我靜靜地感覺著母親的處事態度,柔軟似水,水是那麼的強大而圓融,悄悄的滲透力,包覆著,保護著,而領悟到自己好似一塊硬邦邦的鋼鐵。
在放鬆的意識狀態下,我嘗試給自己一個指令:「我要變得柔軟」。
感覺體內佈滿細長鐵絲和鋼筋,從身體抽出一條條鋼筋,抽出一束束細鐵絲,當感受到鬆解柔軟的那一刻,一陣悲傷湧了上來,流著淚,只因莫名的天生機制使然,使身體缺乏柔軟度,使性格缺乏柔軟度。
性格有著濾鏡作用,暖色鏡片讓世界色彩溫暖柔和,消極鏡片則呈現一片灰濛濛的荒涼景象,不自覺地以偏頗認定來看待一切。面對相同的事件,配上了不同的性格濾鏡,有人怒髮衝冠,有人心平氣和,構建出截然不同的個人經驗。
作業:生命劇本的探索
你願意依循既定的生命劇本,抑或渴望自由,渴望脫離軌道,跟隨內心,走出一條自己的路?
踏出第一步
這裡推薦一下閱讀,
真正目的不是要賣書,而是本書其實概括了療癒到覺醒的核心概念。
誠實地說,這不是一本容易理解的書, 但期待它能給你莫大的幫助。
同時,期待在課堂上與你相見。
全日 2 天線下療癒課程
地點:台北
線下小班課
為期兩日:9am ~ 5pm(日期再通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