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行為,你的想法,真是你的自由選擇嗎?

性格雖是自我的一部分,卻往往無意識,甚至與你背道而馳,其強度甚至強過你的意願,被一股隱形的力量所牢牢掌控

小時候的我有吃飯拖延症,有時將玉米粒一顆顆排列整齊,有時左握叉子與右持湯匙的雙手大戰。媽媽為了督促小孩趕快把食物吃完,騙說如果食物不快點吃完,媽媽倒掉食物會被雷公打死,這招對我相當管用,她對此沾沾自喜。

直到三十多年後的一天,她準備將餐桌上少許的剩餘食物扔了,我吃不下,卻又捨不得丟掉食物,而備感壓力。

為什麼將食物丟掉會讓一個人全身不對勁?節儉的性格?節省不浪費是一個合理的解釋,但過度的情緒反應卻成了一種困擾。恐懼沒有東西吃?可是不曾挨餓,難道是表觀遺傳,祖輩曾經歷物資匱乏的恐懼寫在基因裡?一個特質的造就難說個明白。

於是跟我媽開了一個死沒良心的玩笑,「也許你高估自己了,媽。也許我只是怕食物被丟掉,不是怕你被雷公打死。」一聽,差點沒被她追殺。

無意識的模式

許多情緒反應並不是我們深思熟慮後的結果,好比看見一頭獅子衝向你,會恐懼,會緊張,大腦跳過了邏輯思維,不假思索的生物本能的恐懼逃跑,啟動了一連串「無意識」的反射動作。

但「無意識」不表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表現,或不知道情緒或行為模式的危害:過度飲食、過度飲酒、不喜歡暴躁脾氣、缺乏自信、焦慮苦惱⋯⋯

許多時候,我們以為是「有意識」的選擇,其實本質上仍是「無意識」的,並沒有經過有意識的想法,深思熟慮的論證。

看似「有意識」的抉擇,但可能只是一種條件式反射,反映著過去被灌輸的概念和規則。好比在一個文化中,小時候男孩女孩被教導要如何表現,長大後男人女人依循著自己被教導的規則行事。

同時,又好比性格,雖是自我的一部分,卻往往無意識,甚至與你背道而馳,其強度甚至強過你的意願,被一股隱形的力量所牢牢掌控,難以克服,難以掙脫。

原生家庭與童年

原生家庭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,承襲著父母的互動模式、基因遺傳特質、價值觀等。

因此探究自己的一些性格或行為模式狀態,可以回溯原生家庭,回朔童年時期的經驗。

好比發現自己缺乏信心,但又不知道為什麼,可能是天生性格使然,比較情感敏感的性格;也可能不愉快的童年,父母嚴厲管教的方式、不受尊重、缺乏支持等,導致自己沒有信心。

這裡提醒自己不去怪罪他人,只是就事論事的找到原因,解除困擾自己的情緒。

案例:倒數排名第一的受創後遺症

「我害怕和外國人打交道,沒有勇氣開口,能躲就躲。」小熙接著又說:「雖然我也曾在澳洲留學,英語表達或理解並沒問題,但就是害怕。」

從這個逃避情緒切入做眼動,她憶起:「爸爸曾經說過我笨,媽媽也說過類似的話。」不久以後又說,「其實爸爸說我笨也不是真的心結,因為他也就說過一次,開了個傷人的玩笑罷了,不至於淹沒我的信心。」

又做了一陣子眼動,她發現了真正的癥結,苦惱但釋懷的說:「以前讀書,讀的是重點中學的資優班,但成績總是墊底,常常拿全班最後一名。這讓我非常的懊惱,日經越累的信心打擊,總覺得自己不如他人。」

又繼續眼動,小熙開始描述小時候不愉快的經驗,曾以為過眼雲煙,沈沒已久的記憶畫面卻在眼前逐漸浮現出來。過程中逐一清除兒時不舒服的記憶,壓抑的情緒開始褪去,她意識到自己的心態,說:「當年我只和學霸或有錢人交往,也堅持選一個學霸老公,背後的邏輯都是因為缺乏自信。缺乏自信的情緒導致我誤認我可以依靠別人而堅強。」

備註:

小熙平時有冥想練習的習慣,所以她很快就能進入狀態,眼動不久後事件畫面就浮現出來,傾訴她的故事,邊說邊流淚。

上述的故事是第二次的眼動經歷,第一次眼動時,小熙其實非常不情願分享,當時說沒有什麼感覺,但隔了一天,她主動傳信息跟我說,感覺到了細微的變化,放鬆了不少,她說:「我當下不願承認內心浮現出來的感受,雖然知道那些確實是問題。」過了幾週後,又跟我約了第二次的眼動,也帶上了另一個朋友。

眼動引導 — 緩解受傷情緒

作業

作業 1:釋放不愉快的記憶和情緒

今天的功課來清除一切讓你不愉快的記憶,釋放一切惱人的情緒。

靜下來,閉上眼,回憶一切令人不愉快的往事,生命歷程中的種種:童年往事、學校、社會、工作職場、或婚姻中等。

回憶的過程中,不愉快,甚至痛苦的事件可能會記憶浮現出來,勇敢地跟自己說,「我不再迴避這些記憶,勇敢面對」。同時,透過眼動來消融一切不愉快的記憶和情緒。

眼動的過程中,關聯的想法和感受可能會冒出來:「堅強的外表下,我是一個受傷的孩子」、「沒有人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,沒有人真正疼惜過我」、「我和父母和解了,他們也有自己的困境⋯⋯」等等,可以繼續清除蔓延出來的情緒。

如果可以的話,拿出紙筆,把情緒和感受紀錄下來,那麼做可以幫助自己走入更深的覺察和自我拆解。

作業 2:接納自我

直面內心的矛盾,直面自己的情緒令人無比煎熬, 因此無意識地迴避內心的真實感受,但迴避或抽離會導致身心分離, 阻礙療癒,所以我們也要學習「接納自我」。

接納自己即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,完整的個體,不再自我分裂,不再自我矛盾衝突。

接納自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接納自己的自卑、脾氣差,不改變自己的行為,然後說,反正「這就是我,我就是自卑、脾氣差」。

寬容,但不縱容。若是放任自己的脾氣、姑息習性、恣意妄為的傷害他人,那只是縱容自我的藉口,不是接納自我。

反觀自我非常重要,但過分嚴苛的自我檢視或自省,則變成了自我懷疑。好似一手拿刀子捅自己,另一手急忙護住自己,一種自我矛盾的行為,而心生焦慮。

不喜歡自己當前的狀態,覺得自己身上有很多缺點,那麼可以改善,可以提升自己的狀態,但不排斥自己。

排斥自己,就像自體免疫系統失常了,開始攻擊自己身體的細胞。厭惡自己,厭惡自己的身體,更像一種病症。

觀看完整視頻

血管升壓素的基因植入濫交的草甸田鼠腦內,就會「感染」上一夫一妻的特質。

又好比,給母綿羊注射催產素,就開始照顧陌生非親生的小羔羊

腦部神經遞質,多巴胺(dopamine)影響著情緒的跌宕起伏。

有實驗發現,讓老鼠壓拉桿,大腦就會接收輕微電擊刺激多巴胺的分泌。老鼠因此感到興奮,於是不吃不喝,成癮般不停地壓動拉桿。